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于1980年成立北医大归国华侨联合会,第一届侨联主席、法国归侨、人民医院罗婉华教授。
1992年4月进行侨联换届,第二届侨联委员会主席、法国归侨、口腔医院林琼光教授(同时也是第十届市侨联委员),副主席刘国魂、董超仁、潘竞先老师,共有4个侨联小组。
2002年4月10日,北大医学部侨联第三届委员会成立,有侨联委员13人。主席是美国归侨、北医三院于长隆教授,常务副主席陈淑华,副主席刘国魂、黄河清老师。于长隆教授兼任北京市侨联副主席,口腔医院谢秋菲副教授为市侨联委员。
据北医2001年侨情调查,医学部已登记归侨、侨眷216人,其中:归侨35人,侨眷、外籍华人眷属181人;平均年龄62.5岁,离、退休人员152人,占70.4%;中共党员82人,占38%;民主党派人士37人,占17%;群众97人,占44.9%;副高级以上职称者158人,占73.2%,中、高级职称者共194人,占89.8%。
2006年10月12日北大医学部侨联换届,第四届侨联委员会由15人组成,有归侨、侨眷三百余人。侨联主席于长隆教授连任,常务副主席陈淑华教授,副主席刘国魂、黄河清副教授。于长隆主席还担任北京市侨联副主席,谢秋菲教授担任市侨联委员。
据2010年4月统计,医学部侨联登记在册的归侨侨眷共602人,其中新、老归侨48人。
2011年12月15日,北京大学医学部侨联召开第五届归侨侨眷代表大会。第五届医学部侨联委员会成立,侨联主席来自于美国归侨、基础医学院朱卫国教授,副主席:黄河清、谢秋菲、王培玉教授,侨联委员由15人组成,由12个侨联小组组成。
2016年12月13日,医学部第六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北京市侨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马坚,医学部党委副书记顾芸,北京市侨联联络维权部部长杨海明,医学部党委统战部部长王军为,以及医学部归侨侨眷代表30余人出席了会议。归侨侨眷代表选举产生了15位医学部第六届侨联委员会委员,药学院院长、侨眷周德敏教授当选新一届委员会主席,黄河清、王培玉、林剑浩和鲁凤民教授当选为副主席。
医学部侨联由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公共教学部、第一医院、人民医院、第三医院、口腔医院、第六医院、肿瘤医院及医学部机关、后勤、产业等单位的12个侨联小组组成。现有归侨侨眷、台港澳同胞及眷属600余人,归国留学人员约有1000余名,其中有“新归侨”44位,包括两位院士,老归侨22人。侨联的组成具有人数多,新侨增长快,知识结构高,社会影响大等特点。
多年来,医学部侨联在上级侨联组织和医学部党委的领导下,根据国家和北京市发展需要,结合学校中心工作,创新工作模式,积极有效开展活动。侨联一直继承并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新侨、老侨工作并重的原则,坚持双向服务、志愿服务之理念,打造了具有“北大医学”特色的品牌活动。比如:每两年一届“归国留学人员创新论坛”,利用北医侨界医疗人才资源的优势开展了多项医疗志愿服务,侨联坚持每年侨乡、贫困县医疗帮扶“义诊”行动等。
近十几年来,医学部侨联关心新归侨和留学归国人员,在新侨人才工作中创新模式。在侨联工作中通过搭建组织、展示和服务三个平台,让新归侨在侨联组织中挑大梁、在学校发展中唱主角、在社会中体现存在感,提高凝聚力,发挥新侨优势,助力“北大医学”发展。与此同时,侨联组织关爱老归侨,送温暖、凝聚侨心。医学部侨联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和优异的成绩。如今的侨联已成为“凝聚侨心、发挥侨力、集中侨智、维护侨意”的侨胞之家,侨联获得的各种荣誉,也见证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2007、2014、2019年医学部侨联连续三次被评为“北京市侨联工作先进集体”;2018年北京市首批“示范侨之家”;2013、2018年两次荣获“全国侨联系统先进组织”称号。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荣誉已是昨天,未来我们继续将在各个方面踏实做好工作,让侨联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侨联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不断增强和提高。为“健康中国”的实现和“北大医学”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