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改革成为2009医改以来较其他4项医疗改革难度最大的任务,步履蹒跚。然而公立医院改革事关医改的成功与否。梳理和正确理解相关理念,才能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1、正确理解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医疗卫生事业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健康,其本质是医疗产品或医疗服务满足公共利益,这应是所有医疗机构的基本属性。从这一点认识则公益性是所有医疗机构的基本社会属性,公益性并非公立医疗机构所独有,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无论是营利性医院还是非营利性医院,任何性质的的医疗机构都应具有医疗产品满足公共利益的公益性质。
2、正确理解公立医院公益性定位:从性质上讲,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特指不以营利为主要经营目的,向社会所提供的各类医疗产品或医疗服务能为各阶层全体社会成员所享受或从中受益的行为属性。我国20000多家公立医院,政府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能力全包下来,每家医院平均政府行政费用仅占医院每年维持运转的7-10%,公立医院的运营发展基本取决于自身的医疗收入积累,且相当长时间内不能改善,可能只是性质上要求不以营利为主要经营目的而已,公立医院提供的仍然只能是有偿的医疗服务。媒体要正确引导和宣传医疗机构公益性的内涵,客观介绍现代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趋势,不能简单笼统宣传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
3、建立多元化医保服务模式
公办医疗并不是最有效的政府提供医疗服务的模式,国际上现代医疗保障体系发展主流趋势:更多地是多元化医保模式-大致分为政府干预,政府提供,政府购买的模式。政府利用国家财政医疗投入,向社会上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医疗服务机构平等开放以寻求提供最好最优化的医疗保障体系,但这种优化的医疗保障体系需要有一个生存环境,即各种所有制医疗机构公平竞争环境和患者自由选择的环境。
我国现有的医保模式/医疗模式是公立医院为主导的模式,这就造成公立院地位尴尬,内外矛盾重重,所有病都得看,首诊负责,不能推诿,人满为患,365天开诊,还有夜诊,大医院医护人员超负荷劳动,苦不堪言,难以长期维持。这种公立医院主导的模式无法建立最优化的医保体系,应该鼓励和允许各种所有制形式医疗机构进入医保服务体系,破除现有的医保定点模式,形成多元化的医保服务供给模式,有助于打破鼓励社会办医的玻璃门和医生多点职业的玻璃门。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同时若医疗服务的定价能够去行政化。政府只给予政策指导和引导。则公立医院通过发挥知名专家,先进技术,品牌效应的竞争优势,真正定位服务于疑难重症,则可自动吸引病人分层就医,大型公立医院则自然回归定位于疑难重症,研究教学的社会功能。多元化的医保服务模式应是政府的导向和政策配套,真正的解决全民看病难的出路只能是疾病的分流,和患者的分层就医。
4、医保支付模式要尽量多元化。即使医疗服务多元化,医疗服务价格合理化,但不等于老百姓的利益得到合理保障。可能只是医保支付机构的利益得到保障,报销与不报销,支付与不支付由一两家医保支付机构说了算,参保者与医院无法选择,导致参保者与医院的利益无法保障。目前只有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这样的模式容易形成垄断。应当参考国际上目前成熟的医保支付模式,在有条件时,逐步建设多元化的医保支付模式,让参保者可以选择医保机构,让医疗服务机构也可选择支付机构,医保支付形成竞争,才能提供更为合理的医保产品。只有这样,医保支付机构,医疗服务机构和老百姓的利益才能趋于合理。适宜于国情的优化的医疗保障体系有可能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