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背景】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就在一周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
京津冀一体化由京津唐工业基地的概念发展而来,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唐山、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沧州、秦皇岛、廊坊、张家口和承德,涉及到京津和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80多个县(市)。国土面积约为12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为1亿人。
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就是医疗卫生一体化的建设。今年国家卫计委明确提出,推动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应着眼于北京城市医疗卫生功能疏解,并确定了“中心限制、周边发展,综合限制、专科发展,院内限制、外溢发展,单体限制、系统发展”的总原则,同时将河北省定位于“继续强基固本,提升全省服务水平”,实现由“被动输出”转为“主动疏解”。北京市卫计委在年初时也表示,北京市正和国家相关部门一起研究制定京津冀一体化的医疗规划,欲通过医院共建、技术合作、人员培养等方式让河北医疗资源和北京实现均质化。
在医疗卫生一体化的框架下,京津冀肿瘤防控一体化的工作尤为突出。从既往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
河北省相关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24.59/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前5位的恶性肿瘤分别为肺癌、胃癌、食管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其中,肺癌发病率为40.98/10万,胃癌发病率为38.85/10万,食管癌发病率为24.93/10万。男性发病居前五位的恶性肿瘤是胃癌、肺癌、食管癌、肝癌和结直肠癌;女性发病居前五位的是乳腺癌、肺癌、胃癌、子宫颈癌和食管癌。
天津市恶性肿瘤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981年,每10万居民中约有177个肿瘤患者,至2000年,这个数字增至245人,发病率增长了45.35%,年均增长1.99%。天津地区的恶性肿瘤发病分布状况中肺癌高居榜首,占各类肿瘤疾病的44%,其次为胃癌、肝癌、肠癌等。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10日表示,根据北京市死因统计数据显示,自2007年以来,恶性肿瘤已连续多年位居北京市居民死因首位,发病率也以年均3.19%的速度逐年攀升。统计显示,北京市居民男性恶性肿瘤新发病例中,肺癌发病率居第一位,其次是结直肠癌、肝癌、胃癌和前列腺癌;女性乳腺癌发病位居第一,其次为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及子宫体癌。据近10年的肿瘤登记数据显示,北京市居民食管癌发病率有所下降,但甲状腺癌、男性前列腺癌、女性宫颈癌增长明显。
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地域、历史等原因,京津冀地区在肿瘤发病方面有着很多相似点,存在着共同的肿瘤防控需求。但是医疗资源的分布在京津冀地区显然并不平衡。据统计,2011年北京市医疗机构中就诊的外地患者超过5000万人次,2013年这个数字接近1亿人次。在三甲医院就诊的外地患者则更为集中,部分医院的占比甚至超过70%。作为全国尤其是北方的“看病中心”,北京的“看病难”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京津冀三地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更确切地说是河北省在优质医疗资源的人均拥有数量上严重低于京津地区。在医院等级最高的三级甲等医院的数量上,北京66家,河北37家,而河北的常住人口却是北京的3.6倍。从每千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上来说,北京每千人拥有9.48名,天津是每千人拥有5.45名,全国每千人平均拥有4.94名,而河北却是每千人拥有4.32名。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河北的人均医疗资源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此状态下,河北人民去北京就医,已成为一个必然的无奈选择。
因此推动京津冀肿瘤防控工作的一体化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工作。目前这个工作的推进依然存在很多困难:
一是三地肿瘤防控规划缺乏整体性和顶层设计,适应京津冀区域肿瘤发病等流行病学特点防控规划没有形成。二是京津冀卫生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和协调,尽管区域间学术交流频繁,但是对整个京津冀地区的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设计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尚待完成。三是北京和天津相对医疗资源发达的地区尚需与河北的卫生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跨区域的整体肿瘤联防联控的整体态势还没有形成。四是跨区域的医疗救治、保障和跨区域支付等尚待突破行政壁垒和限制。五是区域信息化建设尚待加强。
【建议措施】
一、京津冀卫生行政部门在京津冀一体化卫生发展规划的框架下,推进京津冀肿瘤联防联控的顶层设计方案
强化涉及肿瘤的预防宣教、筛查、早诊、早治、综合治疗和姑息治疗的综合防控体系建设。由于京津冀肿瘤发病的模式非常类似。发挥三地的各自优势,建立三地的互动肿瘤筛查模式,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健康保障。
二、尽快建立京津冀肿瘤联防联控技术合作平台
尽快由三方政府牵头,建立京津冀肿瘤联防联控技术合作平台,其中包括肿瘤预防宣教,肿瘤发病登记,肿瘤筛查中心、肿瘤治疗医疗机构联盟、肿瘤诊疗区域合作中心、继续教育与科研协作中心。
三、对京津冀地区人群进行全面的肿瘤回顾性调查
对京津冀地区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进行统一调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经济统一协调发展的背景下,区域肿瘤的发病,与当地的环境、地理地貌、人口构成、生活习惯、经济发展水平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政府制定协同发展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同时对恶性肿瘤的监控,区域人口的生存状况,也是涉及民生的重要内容。
四、发挥区域内优质医疗资源优势,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为区域内居民能够享受到国内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肿瘤防治服务的工作延伸,有利于优质资源的释放、医院的重新布局、解决居民看病难的问题、以及促进京津冀医疗资源均等化的实现。在组建新的医院同时,还可以吸收社会资本,促进社会资本办医,有利于打破大型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从而实现医院产业间的良性竞争和发展。
五、建立区域内院际间的实质性技术合作交流平台,促进区域内医疗机构的紧密合作,实现医疗医院的协同发展
在基层医院的学科发展方面,除引进大型公立医院以外,还可以与专业化的医院管理机构进行紧密合作,通过引入专业的管理机构来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组合。基层医院的学科建设,依赖的不仅仅是大医院的专家资源,社会资本的投入也必不可缺。京津冀三地基层医疗建设的推进,是完成和进一步深化肿瘤早诊早治工作的重要基础。
六、加强京津冀区域内医学人才的培养
建立完善的肿瘤防控人才培训体制和继续教育计划。基层医院的人才培训,长期以来缺乏系统性的培养体制,导致不同医院间技术力量过分悬殊,居民对基层医院的信任度大大降低。急需建立京津冀一体化的肿瘤防控人才培养体系。肿瘤防控工作中,对于肿瘤相关专业医务人员的再教育是各个国家非常重视的工作,也是肿瘤防控工作做好,做强并且持续发展的保证。但是再教育的工作是一项投入很大,建设时间很长的工作,需要从临床、理论、实践,总结各个环节紧密的连接,发挥京津冀一体化的特点,可以从根本上更有序的建立肿瘤防控相关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