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办发【2015】3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完善多方监管机制,……探索对公立医院进行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价,强化社会监督。要实践国务院提倡的探索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价,必须深入剖析当前现况,开展问题分析和挖掘,寻找解决方案和对策。
一、现状分析
(一)行业监管的必要性
一方面目前公立医院存在以药补医机制、床位规模设备竞争、医院内部机制建设粗放、不规范等问题;另一方面社会资本办医机构迅速扩增,但缺乏监管,截至2014年3月份,我国民营医院有11514所,占我国医院总数的46.3%,但与公立医院相比其规模、管理水平、质量规范差距较大。
(二)院长管理的局限性
据医院管理研究所对几个省的调查与掌握的情况显示,有73.7%的院长是医药卫生类专业背景,属医学专家型领导,医院领导团队从整体上讲缺乏管理培训,管理经验不足,即便是院长一人具备较好的素质能力但面对管理一个庞大医院来讲都是单薄的,需要借助外力进行指导和评价。
(三)医院评价缺乏统一的机制
一方面,我国医院对第三方评价有需求,自2000年开始,ISO9000系列认证进入医院行业。2003年起至今,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国际部(JCI)已对大陆地区50余所医院进行了认证。此外,2006年起,英国保柏集团(Bupa)、德国透明质量管理认证委员会(KTQ)、澳大利亚医疗服务标准委员会(ACHS)也开启了对我国一些医院进行认证;反映了我国医院认证的缺位。
另一方面,盲目攀比医院的排名,近几年全国医院及专科排名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一度成为人们“看病就医指南”。无论是北医版、复旦版、医科院版的专科排行;还是艾力彼版的医院排行,评价主观因素影响大,并不能够完全反映医院管理的真实结果,对医院持续改进指导意义不大。
第三方面,多年来,我国医院的管理与监管依赖卫生系统内部组织的检查与评价,对公立医院管理规范与安全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运动突击式的检查、临时组建人员检查不够系统专业、检查路径与方法滞后、评价方案不统一、结果对医院改进提高的指导性不够,以及繁重的检查工作也使卫生部门难以应付。目前,医疗机构构成发生了重要改变,涌现大量民营或社会资本举办的医院,已经是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好坏直接影响医疗卫生体系的健康发展。谁来监管规范并促进其进步完全依赖卫生部门不现实。因而,建议建立医院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改变现有检查监管与评价模式,进而推动医院整体管理水平提高与持续改进。
二、建立医院第三方评价机制的目的
由政府授权,建设有资质的专业评价机构和同质化专业化评价队伍,依据统一的标准,以问题为导向,紧紧围绕患者安全、质量、服务进行评价。以医院评价引导医院管理建设发展的方向;以医院评价规范行业自律与指导。
三、实施方案建议
(一)建立评价组织机构
建立非政府、非盈利、具有法人资格、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
第三方机构开展对医院的评价工作,规范医院的管理。政府不直接评价医院,但是对评价机构实行准入制度,对评价机构的资质与评价工作的规范化进行监管。
(二)评价机构的运行模式
运行模式有两种,一种由政府出资购买第三方评价机构的服务,如台湾模式;另一种是由受评的医疗机构出资,购买评价服务。医院在政府认可的几家评价机构中任意挑选,评价机构明码标价收取医院评价费。第三方评价机构定期发布评价结果及数据,得到社会的监督,并为政府决策、医院管理和患者选择提供数据支持。这种模式比较通行,如美国政府通过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JC)等5家非政府机构对医院进行评审,监管医院服务质量。此外,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丹麦、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等30多个国家也采取了此种模式。
(三)现有工作基础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研究所多年致力于医院评价的研究及实验,已对200多所医院进行自我评价和现场评价,300多所医院的医疗统计信息评价,500多所医院开展社会评价,构成医院四个维度的评价方法及体系;同时组织培训180多名的国家第一支同质化的医院管理评价专家队伍;还为云南、广东、江苏、江西、湖北、湖南、北京、天津、河北、陕西、海南等地培训了600余名省级医院管理评价专家。
部分省份在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已开展第三方评价工作,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上海、广东、云南、河北、浙江、黑龙江等地。
以上的工作实践为我国医院评价工作与国际接轨奠定了基础。可将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成熟的经验及部分省份做法镶嵌于第三方评价机构建设中,建立起我国第一个医院评价的第三方机构。
(四)达到目标
1、政府通过第三方有效监管医院,已是国际成熟的做法,我国已有雏形,应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政府不再直接评价医院。
2、建立符合中国医院运行特点的第三方评价机制,由第三方评价机构根据政府的政策制定医院评价标准,每四年修订一次,落实政府的各种要求,监督医院持续改进。
3、第三方评价结果产出为医院发展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为医院管理提供具体指导,旨在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减少医疗纠纷,控制医疗费用和提高服务效率。
4、加强行业的自律与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