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健康中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我国当前和长远健康问题的必然要求。儿童是实现“健康中国”的关键群体,他们的健康显然是未来“健康中国”的希望。儿科医生是儿童健康的守护神,儿科医生从事的是伟大神圣、科学严谨的儿科学事业。
西方医学中现代儿科学奠基人及其儿科学专著诞生于18世纪。我国传统医学中远古-南北朝是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至隋朝-宋朝到达了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无论西方医学还是我国中医,对于儿科学均明确认识到小儿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处于儿童期的人体全身组织和器官逐步成长,体格、心理及精神行为均在不断发育的过程中,遗传性先天性疾病最为多见,感染性及后天性疾病易于发生,环境因素对机体的影响也非常明显,因此这一时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远超成人阶段。儿科学就是研究该阶段有关疾病的防治,促进身心健康及正常发育的一门综合性医学学科。
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说某事某物很简单就说这是“小儿科”,但事实上,儿科绝非“微小”、“简单”、“卑微”“粗浅”的代名词。一名合格的儿科医生需要经过至少5年医学院的系统专业学习以及至少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需要付出大量艰辛的努力。然而我国决策层在应对约20万儿科医生缺口这一严峻现实时,竟出台了一些令人费解的政策,如让内科医生凑数;降低儿科职业门槛,将未达到医师资格考试分数线者纳入儿科医生队伍等。这些政策不但降低了儿科医生业务水平,增大日后医疗事故的风险,导致更多医患矛盾,而且挫伤了现有儿科医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令他们寒心失望,也使得原本有志从事儿科的高素质医科毕业生望而却步。
面对目前儿科医护人员短缺、转岗离岗人员不断、后继人才令人堪忧的严峻局面,我们建议:
1、保护、爱护现有儿科医护队伍,使他们从业中有自豪感、使命感。建议通过各种媒介宣传待遇低、工作累、医患关系紧张的儿科医护人员的先进事迹、业绩,释放正能量。
2、正确认识和理解儿科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身完整的学科发展史和学科体系,她不是“缩小版”的内科学,学科本身毫无“小”、“简易”等内涵。因此建议在任何涉及儿科医护人员、儿科学等相关问题的决策中,勿草率行事,避免出现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儿科医生不够内科凑”的怪论。
3、由于儿科从业人员面临的工作对象多为孩子及其家长,工作强度、难度和压力远大于成人科室。因此建议调整涉及儿童的诊疗费用,同时通过调整儿童医保报销范围、提高儿童医保报销比例等措施,以补偿儿童诊疗费的增加。
4、为儿童健康吸引和留住人才。建议高考、用人等“门槛”对于愿意从事儿科事业的优秀人才不是降低门槛,而是允许学校或医院等“需方”予以优先选择权,这有助于增加从事儿科事业者的职业自豪感,有利于为儿童的健康事业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5、制定针对儿童医院、设有儿科科室的医院的专门的补偿机制,以缓解目前从事儿童诊治、健康保健的机构以及科室“亏本经营”的窘境和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