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放开二孩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手段,是基本国策。但需要加强顶层设计,需要对可能产生或已经显现的连带问题有预见性、可行性的措施。就像任何的治疗都可能有我们期待的疗效,但不可避免的也会有并发症和副作用,要早做预防,把风险降到最低。要有预案,有配套措施。
2015年是羊年,按照中国人的习俗,很多家庭都把生育计划做到了2016,希望有个猴宝宝;全面放开二孩后,年龄在25岁到40多岁的育龄妇女都一下子加入到今年的生育大军之中,“蜂拥而至”。孕妇到医院“建档”困难,产检困难,产房产床、医生、护士、助产士等等都存在很大的问题,难以应对。有报道,2015年北京市三级公立机构产科床位使用率108.83%,二级公立机构(医院)88.85%,而一级医院为14.16%,盈利性机构为48.24%。2016年又会是怎样的局面!2016的生育高峰3月份就已到来。面对这种现状,很多三级医院都已经做了可能的调整,积极应对,但杯水车薪。需要政府做出顶层设计,通盘解决。儿科更是一个大问题,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很多医学院没有儿科系,儿科的学科发展投入少,发展进程低于其他专业,儿科医生流失多。而高龄、高危妊娠、生育能力的下降和胎儿发育不良等问题,导致早产儿明显增多,出生并发症和出生缺陷都有可能增多。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加大患者就医难,也不可避免的加大医患矛盾。建议:
1.适当增加三级医院的产科和儿科床位,定额定向。放开二孩后高龄、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高危孕产妇会明显增加,基层医院诊治困难。即便是增加妇产专科医院也不能很好地解决,综合性三级医院的优势之一就是多学科综合发展,有非常好的院内会诊和协调机制,可以在第一时间为高危孕产妇提供最好的诊疗。有些患者真的非常危重,可能合并很多非常棘手、非常风险的疾病,即使在三甲医院,在非常有经验的产科也难以避免不良预后。靠挤占其他专业的床位不是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不能把放开二孩带来的医疗压力和问题转嫁到其他患者身上,不能影响到其他患者的就医。
2.适当增加妇产科和儿科人员编制,解决二孩放开后医务人员不足的问题。全面放开二孩后患者人群增加,而很多医务人员(尤其是妇产科、儿科大多都是女性)也处在生育年龄,也有生二孩的需求。综合因素导致人员极度紧张。不能靠加班和奉献来解决,要增加编制。
3.国家应加大对妇产科和儿科学科发展的投入,提高妇产科,尤其是儿科医务人员的地位和待遇。儿科医生的不足不能靠“加快培养”来解决,政府要有实际的举措,引导更多的医学优秀人才投身儿科。
4.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近2年国家推行的医师培训制度,本科毕业需要到培训基地工作3年,学习相关专业的医疗诊治。应对二孩带来的生育高峰和1年左右即将到来的儿童发病率的增加,医疗的精准扶贫可否对老少边穷和民族地区的医生试行1年左右的专科基本技能培训,培养一些助产士、能够看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生,让他们能够尽快发挥作用,解决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让住院医规培因地制宜,更务实、可行、接地气,3年的规培可以酌情缩短或分阶段进行。
5.放开二孩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另一个大问题就是退休老年人异地就医医保报销问题。老人退休后到子女工作的城市(被照顾和帮忙照顾第三代),慢性病的长期门诊治疗花费很大,尽快解决的需求远大于住院异地决算。
此外,全面放开二孩后幼儿园、小学等也将出现与医院类似的压力,应早做规划。
(在民族界别联组会议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