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政府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人民群众的看病负担进一步减轻,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然而,有些问题,如分级诊疗的问题并未得到真正解决,患者直接涌向大医院就医或异地就医,并由此感受到的“挂号难”“看病难”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改观。仅以我工作所在的北医三院为例,去年一年的门急诊患者就医总量就高达421万人次。前一段时间由“号贩子”引发的社会矛盾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相关问题的严重性。
造成分级诊疗运行不畅,很多患者直接涌向大医院就医或异地就医的成因比较复杂,但客观地说,高水平医学人才分布不均衡,从而造成不同级别和不同地区医院不能提供均质化医疗服务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如果像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那样,大多数患者在家门口不同级别的医院都能享受到水平相同的医疗服务时,相信就不会再有人舍近求远直接涌向大医院。目前活跃于各大医院的“号贩子”也就失去了滋生的土壤,不消自灭。由此可见,如何做到让高水平医学人才在各地区及各级医院的合理分布,进而实现医疗服务的均质化才是我们在“十三五”期间应当开始重点着手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按照我国目前医疗卫生领域的现状,建议大力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国家教育部、卫计委等六部门的统一协调下,自2015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这是很好的开端,这项制度将改变医学院校毕业生直接上岗执业行医的落后模式,对我国医生总体素质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从目前运行的情况来看,存在的困难还较多,投入和推动力度还远远不够,急需加强并注重实效。
2、建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提高医生队伍整体水平的重要基础,然而真正能够满足患者看病需求的是各个学科的专科医师。与发达国家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情况不同的是,迄今,大陆地区尚未建立起完整的专科医师培训体系,这可能是造成各级和各地在岗执业医生由于受到的培训不规范、不均等,能力和水平相差悬殊,不能提供均质化医疗服务的主要原因。“十三五”规划(草案)中提出要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我认为着手建立专科医师培训体系应当作为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做到了医生队伍整体水平的均衡,才能实现全行业医疗服务的均质化。
3、为不发达地区及二级以下医院的医生提供更多专业培训机会。目前国内各级、各地区医生接受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的机会是不均等的。总体上,发达地区、大医院的医生往往可以获得较多学术交流和专业培训的机会,而亟待提高能力和水平的欠发达地区医院的医生、二级以下医院的医生反倒缺少学习、交流和深造的机会,这在客观上又进一步加大了各地和各级医院医生之间水平的差异。“十三五”期间应当注重改善以上不合理的状况,制定出规划,使不发达地区和二级以下医院的医生获得较多专业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尽快提高他们治疗疾病的能力和水平,使他们能提供与中心城市大医院水准相当的医疗服务,以吸引更多当地患者就近求医。
归纳以上三点建议,就是要强调 “十三五”期间应当更加注重“人”的因素,将医改的各种投入更多地用于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医生群体素质及水平的提高。只有形成了一支整体均衡的高水平医疗卫生队伍,才有可能形成规划纲要(草案)预期达到的“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
(在北京团上的大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