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命亮绿灯
4月28日。
“医生,我爱人刚做完手术,这刚出院一天,早上起床就突然说自己憋气,然后就啥也不知道摔倒在地上了,好在很快自己就醒过来了,我这不放心,赶紧带来咱们急诊看看。”
有着丰富急诊临床工作经验的分诊护士,火速为病人测量生命体征,通知医生,开辟就诊绿色通道,为病人节省宝贵的时间。经过检查,该病人诊断为“肺栓塞”。
“抢救室还能不能加床?”
“能!”
“好,马上送进一位肺栓塞病人。”
就这样,这位病人被及时收入了抢救室做进一步抗凝治疗。
死神从不会轻易撒手
4月30日。
劳动节假期第二天,急诊能容纳16张床的抢救室已加到了25张床,今天是熊辉主任医师负责抢救室的临床查房工作。
早上8:30,熊大夫查看这位“肺栓塞”病人时,病人主诉已无憋气,呼吸也平稳,吸氧2L/min情况下外周指端氧饱和度99%。
上午11:00,病人病情突然恶化,指端氧饱和度下降到60%左右,血压降低,同时动脉血气分析提示有Ⅰ型呼吸衰竭。熊大夫根据丰富的临床经验判断,可能又有新的栓子形成并造成肺血管阻塞,仅仅是提高吸氧浓度、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补液升压等对症治疗是远远不够的,静脉溶栓治疗才是解决病症的根本办法。但病人有近期手术史,尚未拆线,溶栓风险很大,可能会造成伤口出血以及肺动脉大块栓子碎裂致使远处栓塞,引起肺功能进一步恶化。
我们并肩作战,不放弃
病情突变,熊主任一方面安慰病人,稳定病人情绪,同时马上通知家属,积极沟通病人病情变化,详细阐述了该病的风险及治疗药物选择上的难点。
“我个人认为,溶栓治疗确实有很大风险,但是病人才55岁,这么年轻应该搏一搏,当然我最终还是尊重您和病人的意见。”熊主任和家属说到。
“有风险就意味着还有希望!相信北大医院,相信您!我们愿意一搏!”家属说到。
多学科联动,打响捍卫生命的攻坚战
熊大夫回到抢救室后,立刻打通了血管介入外科张宪生主任医师的电话,张大夫虽然在休假,但是听了病情介绍后没有任何犹豫:“病人年轻,应该一搏,我们在术后肺栓塞的溶栓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放心吧,全力以赴!我制定好方案后让成功主治医师过去参与抢救!有事随时打我手机!”
很快,放弃了休假的成功主治医师赶到了急诊抢救室,再次和病人家属进行了充分的沟通。
“虽然治疗上存在很高的风险,但是我们和您共同承担风险!”熊辉和成功大夫共同对家属说到。家属听后非常感动,也非常理解配合。于是按照张大夫制定的方案,调整了病人的治疗策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改为普通肝素静点,巴曲酶溶栓、监测APTT、及时调整肝素的用量。
转归
随着溶栓药物进入病人体内,近5小时后,病人的外周指端氧饱和度得到改善并上升至90%,呼吸频率下降,至呼吸逐渐平稳,血压稳定,多项检测结果显示,病人病情得到改善。
溶栓抢救治疗期间,张宪生大夫几乎每隔一小时就向熊大夫询问病人的各项指标、生命体征情况,并远程给予指导治疗意见。直至深夜,当听到病人的指标好转后,张大夫在电话里高兴地说:“这次冒风险是值得的,博出了希望!”
5月1日,病人的病情进一步好转,大家总算稍稍松了一口气。
5月2日,病人的呼吸机顺利撤机,改为鼻导管吸氧,抢救室团队后续将病人转到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监护室继续治疗。
5月22日,当熊辉大夫和张建霞护士长代表大家去病房看望患者时,患者非常激动,“我的第二次生命,是急诊科和介入血管外科给的,请代我问全体医护人员好。”
(摘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服务号 2018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