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吴明以无为的心态处世,用自己对当下的真诚关注,成长为一个众人眼中的“有为者”。
吴明,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依照社会普遍的价值判断,这些都是“成功”的符号。吴明说,要谈成功,总要从目标说起;可自己是个“不设目标”的人,又何谈成功呢?
吴明的“不设目标”,实际上是心中有数,有生活为证。
道是无心实则无辍
先说求学和职业。
1979年夏天,吴明参加高考。吴明说,自己属于成绩特别不稳定的那类学生,好的时候,能考到班级前几名,考不好了,也可能垫底儿。吴明知道,自己有一个理科脑子,喜欢物理,喜欢推理,最喜欢的事情,是一个人在屋里推导公式。
但吴明没能按照自己的喜好设计未来。学医出身的外公坚持让自己的外孙女读医学。考虑到她忽上忽下的成绩,外公给她选了北京医科大学两个专业:医疗专业和公共卫生专业。因为通常来看,前者录取分数高,后者分数低一些,比较保险。
什么是“公共卫生”?吴明自己也不懂。她记得当时邻居阿姨说了一句话,让她郁闷了很久:公共卫生,是不是除“四害”的?
但外公懂。“解放前他自己有个小诊所,当时要到延安去的地下党员、进步人士,出发前都在他那里打预防针。他懂得公共卫生,说是搞预防的。”
高考成绩公榜,吴明成绩很好,被公共卫生专业录取,成为当时该专业录取的北京生源中分数最高的学生。
“我特别不爱学医,因为学医需要背很多东西,我记忆力不好。我也不爱进实验室,因为动手能力差。”吴明对自己有个最低要求:学习决不当“老末”,不能垫底儿。而且,她有自己“典型的虚荣心”:别人职称通过了,自己总不能不过吧。可这种纠结并没有让吴明放慢进取的步伐:她拿到了医学学士、硕士学位,后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又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卫生政策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一步步走进了卫生经济和卫生政策教学和研究的领域,并成为这个领域的权威。她曾主持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政府部门委托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评估研究、公立医院改革评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政策评估,以及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评估等多项政策课题。
吴明给别人留电话,会留父亲家里的号码。因为在自己的家里,从早上7点到晚上7点,一定是没人。在认识吴明的人眼里,她是个特别忙的人。
“人家说我敬业,可我不太喜欢自己的职业,也不太喜欢自己的专业。我当时做老师主要贪图有寒暑假,不用坐班。”快人快语的吴明性格直爽,讲到自己当初选择留校任教,她很坦诚。她说自己骨子里是个很内向的人,不喜欢在大庭广众说话,自认为这种性格并不适合当老师。“现在自己话多得要死,就因为当老师当的。”
一个不善表达的人做教师,第一堂课的情形可想而知。吴明记得,那是1987年,为了第一次的课程,她备了好几天的课。“主要是怕被学生问住。我就不停给自己提问,自己回答;再提问,再回答。”即便如此,两小时的课,1小时10分钟就把内容讲完了,只好提前下课。“倒不是内容不够丰富,主要是太干巴了,一点多余的话都没有。”
这么多年过去,吴明现在是公共卫生学院开设课程最多、学时也最多的教授,每年要开卫生经济学、卫生政治学、医疗保障原理、计量经济学、卫生管理案例分析等5门课程,120-160学时。和当年比,吴明在课堂上会结合自己的调查和研究,给学生们讲述很多鲜活的案例,用老百姓的话来解释一些深奥的理论,上课的形式也更多样化,除了正常授课,还有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不过,她的课依然不好上。因为她下功夫准备得充分,再加上自己的“理科思维”,课堂知识的逻辑性特别强,学生们不敢稍有走神,一旦溜号错过一个环节,下面的内容可能就听不懂了。“所以,有的学生说上我的课虽然气氛活跃,但脑子太累。”
道是无求实则无私
再来说说吴明的社会事务。
1995年,吴明加入九三学社,2003年成为北京市政协委员,2008年、2013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党派和政协的舞台,给了吴明更多做事的机会。
吴明现任九三学社中央医药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医药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党派调研、提案的内容,很多与她的研究领域相契合,做起来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2002年,她作为执笔人,曾和九三学社的社员一起,通过对医院的实地调查,撰写了加强医疗废弃物管理等调研报告,获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民主党派优秀调研报告二等奖。
2009年,她撰写的《关于加强北京市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荣获北京市民主党派优秀调研报告三等奖;《关于加强北京市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建议》作为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党派提案,提交给北京市政协全会,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重视。为此,九三学社北京市委授予吴明“参政议政工作突出贡献奖”。
吴明参与撰写的多份提案,被九三学社中央作为党派提案提交,其中有的被选入全国政协《重要提案摘报》,有的被选为现场办理重点提案。有一份有关医改的提案,还得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批示。
近年来,她主持了国家卫计委、财政部、科技部、人社部、各级政府部门及国际组织课题30余项,包括新农合试点评估、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评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评估、城镇居民医保政策评估、医疗保险管理体制等重要医改课题。因为课题研究的缘故,她每年总是到各地村、乡、社区、基层卫生机构、医院、疾控中心、政府部门等开展调查,摸爬滚打,和有关人员打交道,所以对这个领域的事情可谓“世事洞明”。
吴明说,因为太忙,现在她接的课题少了,但每年从国家卫计委、地方卫生部门等交来的课题还是有4、5个。今年,吴明手上又有5个课题。这是她的原则:每个课题一旦启动,她一定坚持下现场,从来不让学生们代庖。“我坚持做一对一的访谈。这十年,访谈了将近2000人,每个人至少一个小时。”搞数字统计出身的吴明说,自己对数字很敏感,调查中如果对方提供了有水分的数字,她通常一眼就能看出来。
记者采访的时候,正值“世界无烟日”前夕。自然就聊到了吴明连续4年来发起的提案:控烟。
今年两会,从医卫界调整到妇女界的吴明,换了呼吁角度,从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出发,她带着《关于让烟草远离妇女、儿童、青少年的建议》的提案上会,提出烟盒包装上要印制明显的警示图案,以阻止新的年轻吸烟者产生。在联组会上,她第一个发言:“我们的烟盒包装上依然没有黑肺、烂牙等警示图案,在烟草广告赞助方面,也曾出现‘烟草助你成才’等标语口号,现在的GDP已经含有大量的‘烟灰量’,我的问题就是这些状况何时能够得到解决?”
“因为要参加国家卫计委一个重要的会议,我发言后就请假出去了。回来才知道,国家烟草专卖局的领导给了很积极的回应。”同组的委员告诉吴明,来参与小组讨论的国家烟草专卖局副局长李克明回应说:让烟草远离妇女儿童,我完全赞成,我们不会仅以GDP为标准,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作为烟草主管部门,也有责任履行好控烟的规定,今年在控烟上,一定会有实际行动。
管理部门的回应,让吴明对今年提案的答复多了些期待。
而事情追溯起来,控烟提案的想法并不是来自吴明,是一个业内的朋友找来,希望她通过政协做一些呼吁。吴明虽然是“被动”接招儿,但她认准了这是个应该做的事,就此不放弃,一口气提了4年。而这4年里,她在大会上搞了三次联名,“最多的一次有281名委员,第二次212名委员,今年也有168名委员联名。”
道是无为实则无欲
学生们眼中值得尊敬的老师,被政府部门和业内认可的知名专家,党派、政协朋友心目中参政议政的“高手”,经验何在?
大约7、8年前,北大医学部的一个校报记者带着这个问题提问,没想到吴明给了她一个“不可思议”的回答。
“我最大的特点,就是更关注眼前。”吴明今天的回答和当年一样,“我是一个懒人。”
“有没有做的哪一件事,让您最得意?”
“没有。我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做完了,就放下了,不再关注评价。我总是被事情推着往前走。”吴明说。
吴明说,她希望学生们不要上来就讲事业,首先要做好自己的职业。“干一份工作,要对得起自己的那份工资。”对于社会上普遍的望子成龙的心态,吴明说,不讲事业不等于不上进,“总教育孩子、学生要成为大科学家、大律师、知名人士等等,这才是成功,可社会上有多少人能做到?塔尖上能有几个人?无论选择什么职业、做什么工作,如果每个人都能认认真真地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社会就能够不断发展,这就是成功。”
吴明有时担心自己给学生们的这种回答不够积极,可学生们似乎已经明白了老师的苦心。这位年轻的校报记者在她的文章中说:吴明老师是对自己没有过多设计的人,一步步认真走来,便有了现在的局面。现在社会毕竟竞争激烈得多,“大学生人生规划”是从大一就被很多人提及的话题。在规划的同时,我们容易犯眼高手低的毛病,有时太过注视远方、忽略脚下的路。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吴明以无为的心态处世,用自己对当下的真诚关注,成长为一个众人眼中的“有为者”。
(摘自《人民政协报》2014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