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3月26日是我来到新疆的第三天,参加了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组织的“民族团结进步年”座谈会。新疆医科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哈木拉提·吾甫尔在座谈会开始前特别和我们援疆医生进行了交谈。哈校长首先肯定了援疆医生“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进一步谈到在援疆医生做出了巨大奉献的前提下,必须认真规划,充分发挥大家的作用,在援疆工作期间不能仅仅是看病人、做手术,更重要的是把所知所长通过“传帮带”留在新疆,促进相关学科的建设,留下“不走的医疗队”。在“传帮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少数民族的医生,在此过程中不仅留下了技术,结成了友谊,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的方式促进了民族团结,使各族人民切实体会到民族团结带来的好处。说着哈校长掏出了随身的皮夹,从里面取出两张一寸照片,上面是两位汉族老人,面容慈祥。哈校长介绍说:“这是我的中学老师,她们对我的教育、给我的影响,我一辈子也忘不掉!”
哈校长广阔的视野和朴实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几位援疆医生,特别是对于民族团结的阐释使我们对援疆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民族团结”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民族团结也不是靠嘴说出来的,而是在建设新疆的过程中,靠着各族人民一点一滴的努力而铸就和发展的。作为援疆医生,除了治病救人的本职工作以外,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同样责无旁贷。
第二篇
4月6日至9日,我参加了送“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医疗队下乡及巡诊活动,第一次领略了新疆独特的人文自然风貌,也进一步了解了边远地区的医疗卫生状况。
这次下乡和巡诊的目的地青河县隶属阿勒泰地区,位于中蒙边境,是228省道的尽头,距离乌鲁木齐530公里,还没有铁路或者机场。我们乘汽车从乌鲁木齐出发,历时约7个小时才到达,沿途经过沙漠、戈壁、丘陵,直至阿尔泰山脚下的这个小小县城。到达县城的第一印象是阳光灿烂、空气清新、干净整洁。在当天与县医院医务人员的座谈以及第二天的义诊和查房工作中,对当地医疗卫生的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青河县地处偏僻且地域辽阔,不足7万的人口中70%是哈萨克族,散居在15500多平方公里(北京市面积为16400多平方公里)的山区丘陵地带,县城的人口1万余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是国家级贫困县,最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医疗人员极度匮乏,医疗人才不愿来,来了留不住的问题突出,有的科室仅1-2名医生,不少医生甚至还未获得执业资质;2、群众就医困难与地广人稀的状况相关,另一方面乡村卫生机构无法提供必要的保障也是重要的原因;3、少数民族群众缺乏必要健康知识,对高血压等慢性病没有认识,就诊时往往已经发生脑卒中、脑出血、心力衰竭等严重合并症;在县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无法维持长期治疗。
自治区卫生厅指定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青河县人民医院进行为期3年的定点帮扶,首批医疗队员涵盖了内分泌、妇科、超声、口腔和肿瘤五个专业,在当地还有吉林省的援疆医生。尽管有这些“外援”,在和县医院夏院长的交谈中还是能够感受到他深深的无奈和焦虑,毕竟解决“贫血”问题的根本措施是“造血”而不是“输血”。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在政策上的倾斜和财政上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解决“造血”的问题显然不是朝夕之功。我作为初来乍到的援疆医生,一方面对当地医生和患者的艰难处境感同身受;另一方面也非常钦佩当地医务人员的敬业和付出。我想个人的努力对整体状况的改善可以说是杯水车薪,但是毕竟“一米的阳光”也可以灿烂,涓滴之流也可以汇聚成河。在一年半这一段不长也不短的时间内,我愿尽我所能服务患者,传授技术,在西北边陲继续“厚德尚道”。
附记:会同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6位专家本次巡诊历时共4天,到达青河、阿勒泰两地,驱车行程约1600公里,工作时间一天半,个人门诊义诊40余人次,查房会诊7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