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医学世家,文革中失去父亲,立志学医;
他做过泥瓦工、锅炉工,备尝辛苦;
他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曾是全国大学生百米赛跑的纪录保持者;
而今,他是国内顶尖的胃肠肿瘤外科专家,他在国内开创了消化道肿瘤治疗的众多新领域;
他是民盟中央委员、民盟北大医学部委员会的主委、北京市政协常委;
他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掌门人;
他是季加孚。
为病人着想的大夫才是好大夫
母亲是医生,季加孚从小在医院中长大,注射针管、听诊仪是儿时他和小伙伴最好的“玩具”。穿着白大衣脚步匆忙的叔叔阿姨、有些刺鼻却并不难闻的来苏水味道、盘子里闪闪发亮的不锈钢器械、总是加班很晚回家的母亲、在医院解除病痛后如释重负的病人和家属?这些给童年的季加孚留下了关于医院的最初记忆。
恢复高考后,季加孚如愿考取医学院校,毕业时,他听从师长建议,选择了新成立的肿瘤外科,真正的成为一名外科医生。
在内蒙的医院,季加孚虽然初出茅庐,但获得了大量的手术机会。他肯吃苦,三年住院医几乎没有回过家,就这样他的手术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1987年,他报考肿瘤医院徐光炜教授的研究生,复试的题目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这对季加孚来说早已是驾轻就熟。
读研、美国进修、带领科室发展??经过30多年的历练,当年那个上手术台还略感紧张的年轻医生,而今已经成为胃肠肿瘤方面的知名专家。
每周一下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门诊楼2层的诊室内,季加孚要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这些患者大多是确诊的胃癌患者,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把季加孚当作最后的希望。
在临床上,季加孚技艺超群,善于开展和使用新技术;在专业领域,他有一系列的头衔和职务;在科研方面,他承担了许多重要项目,发表了不少有影响力的SCI论文??这些无不标志着他的业界地位,但当被问到好大夫的标准时,季加孚没有提手术技能,没有提SCI论文数,没有提业界名望,他只说:“好医生的标准只有一个,真正替病人考虑,能被病人认可。”
季加孚记得,在美国读书的时候,老师经常问,如果这是你的父母,你怎么做决定?季加孚说:“做一个好医生,要努力把病人当亲人——耐心的去看病,让病人相信你,给病人看好病。”
面对病人,季加孚是这样做的,他尊重病人,站在病人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他知道:“有时候,可能你很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对病人的影响却很大。”
在癌症治疗,尤其是在晚期癌症的治疗过程中,季加孚力求做到这样几点:不给病人增加痛苦,不让病人背负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不给病人增加恐惧。
季加孚知道:癌症治疗是一门关于生活的艺术。“治疗不是简单地去除机体上的肿瘤,而是要综合考虑到各方面的情况对患者疾病的影响。不但要治病、延长生存期,更要让患者能够在生活中维持一个较好的生存质量,感受到生命的尊严。”
他也获得了病人的信任和感激。曾经一位患者在手术前请家属转告季加孚说:“我把我自己完全托付给季大夫,手术成功当然最好,如果失败也决不埋怨。”
季加孚常常收到多年前的患者的来信,信中说,“在电视的科普节目中,又见到季大夫了,才知道您已经是院长了,这么多年我们常常惦念着您。”;也有患者千方百计挂他的号,不是要看病,只是为了见他一面,道一声感谢;他还记得一位农村的老大娘,大老远赶来医院,把一双亲手缝制的拖鞋递到他的手上,只为表达内心的感谢。
也正是来自患者的信任和感激,最让季加孚感动,“在这个时候,我会真正感受到做一名大夫的伟大。”这也是季加孚为医疗事业奋斗的力量源泉。
“上医治未病”,在季加孚看来,一名好医生不仅要善于治病,更要积极投身于疾病的预防和科普宣传中。
全世界每10 名胃癌病人中,有5 名来自中国。中国每年大约新增46 万胃癌患者,同时,有30 万人因胃癌而死去。“高发病率、高病死率”意味着国民防癌知识水平低、癌症早期发现比例低。
季加孚积极参加健康教育活动,每次他都会特别强调筛查:50 岁以上的人或者高危群人,每3 到5 年做一次胃镜和肠镜,保证在这期间发现的胃癌和大肠癌不会太晚。他说,“癌症是分期的,一期病人的治愈率在90% 以上,但到了四期,治愈率就会下降到10% 以下。”
近年来,我国新发胃癌患者还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季加孚曾遇到这样的患者,一位三十出头的年轻人,出身平民,凭着自身努力而事业有成,但不幸罹患胃癌,一发现就是“晚期”,回天无力。回顾病因,就发现与他“玩命工作”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对于这样的患者,季加孚常常感到非常痛心和遗憾。
他常常作假设:如果他们能够掌握一些防癌知识,如果他们能定期筛查,如果能尽早进行规范化治疗??他们能有更多的希望。
2014年,由季加孚主持的“胃癌早诊、规范化治疗及疗效评估研究”项目启动。季加孚表示,该研究的结果将在胃癌筛查、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治疗方面提供适合我国患者的规范化方案,并有望在全国推广,更好地为我国胃癌患者进行治疗。
季加孚说,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只有建立一个全方位参与的防控体系,才能把疾病挡在门外,才能降低社会看病的总成本。
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
2011年7月,季加孚履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此时,这所年轻的医院在几代领导的带领下,刚刚走过35年的历程。
从“筹备建立时期”的“站稳脚跟”,到“进入三甲时期”的“国内先进”、再到“迅猛发展时期”的“亚洲一流”,在不同的阶段,肿瘤医院相应的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目标。
2011年10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名称正式启用。医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季加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开创医院新局面、新成绩?
“把肿瘤医院建设成为患者首选的国际化肿瘤中心”,2011年10月28日,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建院35周年的庆典大会上,季加孚第一次提出医院新时期的愿景概念。
季加孚说:“作为一家集医、教、研于一体的公立专科医院,医疗是我们所有工作的基础。医院为患者服务,患者是第一位的。”
要成为患者“首选”,就要有一流的医疗技术、要有先进的设备、优美的环境,还要有科学的管理、良好的医德??总结为一句话:“即医院要全面发展”。
“过去大家都在强调医院有多少张床位,规模有多大。而今,我们应转变理念,不单要看规模,更要看临床医疗的能力和效率、要看临床服务能力、医院经营能力。”
季加孚举了个例子,位于美国休斯顿的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是世界公认的最好的肿瘤专科医院,这家医院的床位数与北大肿瘤医院的相当,但他们年收治病人数、床位周转数、医院职工数和营业收入,却远远高于北大肿瘤医院。“这说明,我们医院需要持续改进,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提高医院运营效率方面,我们大有可为。”
于是,季加孚抓流程管理(SOP)、抓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评价、抓临床路径管理、抓多学科协作医疗??而这一切都是以病人为中心,都是为了使病人“用最短的时间把病弄清楚,提供最适合病人的诊治方法,让病人迅速康复,而花费最少”。
而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在胃癌、乳腺癌、肺癌、恶性黑色素瘤、结直肠癌、肝癌、食管癌、恶性淋巴瘤、妇科肿瘤、头颈部肿瘤以及骨肿瘤等领域的诊断和综合治疗上都在全国名列前茅。
季加孚希望患者首选北大肿瘤医院,因为在这里:花费少、痛苦小、效果好、住院短;在这里,绝望的人能够看见希望。
“国际化”是肿瘤医院的新时期奋斗目标。季加孚说,“所谓国际,是指医疗技术、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在国际肿瘤界有影响、有地位”。
为提高医院的国际影响力,季加孚开出了一系列“处方”——要“在将来形成2个国际级专科、3-5个国家级学科;强化国际合作,创建国际知名诊疗中心;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加强与国外一流医院的合作;创建肿瘤专科治疗领域的国际知名医府,成为国际性的肿瘤诊疗中心”。
事实上,北大肿瘤医院近年来一系列的成果也显示着医院在国际地位的提高:2012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卡迪夫大学联合研究所”成立、获得2017年第十二届世界胃癌大会主办权、流行病室参与编写WHO《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预防癌症策略》、肾癌黑色素瘤科黑色素瘤研究成果进入国际指南、超声科射频消融治疗成果进入国际指南、肿瘤医院《中国癌症研究》英文杂志SCI指数上升到0.932??
“医院管理是门系统工程,更是门科学。”专业大夫出身的季加孚,眼中不仅有手术刀,他还关注经济和管理。他看得懂财务报表,时常关注经济走势,他曾在中欧商学院研修管理学,更到访国外知名医院,参加医院管理会议,与国际同行交流经验,取长补短。
在2014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中心组学习会上,季加孚又将医院愿景进一步明确为“建设患者首选的国际化肿瘤集团中心”的战略目标。
季加孚说:“我们一直以来的愿景,是成为肿瘤病人首选的、具有国际临床教学和科研水平的连锁化运营的肿瘤专科中心集团。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我们之前的构想已经付诸行动,很多我们预测的政策动向,也已经落地实施。”
关注医改、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2013年,季加孚当选第十二届北京市政协常委。季加孚关心医改,积极参政议政。
季加孚认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是一项令人们最受益,也是整个医改至今最成功的一步。而医保的完善对于医院的管理也起着一个推动的作用。”
一方面,医保为医院带来了固定的患者群体;另一方面,医保对于医院的规范化管理也起到了一个积极的作用。“建设费用下降、医药比例下降、付费比例下降、拒付比例下降、自付费用下降、住院者人均费用下降,包括患者死亡率等都在下降。从这些不断下降的指标来看,我们的管理是卓有成效的。如果没有医保,单凭自己的约束是不够的。”
2014年5月,北大肿瘤医院与中国人民健康保险公司合作,推出国内第一个防癌保险。季加孚说:“在医疗过程当中,我们发现患者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按照单一的支付体系,我们并不能提供更高的差异化医疗服务。通过第三方保险支付,基本医保之外的部分可以得到保障;患者在生病的时候,能得到更多补偿。中国除了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外,还应该让商业保险积极参与进来。我希望通过这样的合作,真正推动商业保险参与医改。”
如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直是医改中的核心议题。在季加孚看来:“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真正的根源就是医疗需求和医疗资源之间的矛盾。而医疗资源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短缺的,任何一个医疗体系都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但如何使得医疗资源配置具备公平性,则是问题的关键。”
如何配置医疗资源能使其具备公平性?在季加孚看来,“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特征要求其应主要为普通老百姓服务,而需要享受高端医疗服务的富裕群体应从这个体系中剥离,否则势必挤压一般老百姓的看病资源。”
2014年10月13日,北京市发布《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2012年首次针对社会办医疗机构出台相关文件“京18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推动多元化办医的步伐,允许公立医院以特许经营的方式与社会资本开展合作。
作为一家不足四十年历史的专科医院,“规模小、空间小”是制约其发展的客观因素,但“人才济济、技术雄厚”又是推动其发展的内在动力,而随着医改工作的不断深入,肿瘤医院获得了新的机遇和平台。
季加孚一直关注,“国有医院在医改中,如何引入社会资本”。他带领肿瘤医院探索合作模式,扬长避短,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走“集团化”发展道路。
与内蒙宁城人民医院、哈尔滨第一医院、新疆和田人民医院等多家签订对口支援协议,建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规范化诊疗培训基地”;与天宜乳腺医院、与南郊肿瘤医院合作成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西院区、南院区;与和睦家医院合作,成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和睦家国际医疗部;与新里程肿瘤医院合作,国际诊疗中心开业;参与成立北大医疗肿瘤医院管理有限公司;在通州国际医疗服务园区,合作建设一所面向国内和国际的中高端肿瘤中心;与右安门医院、沧州人民医院等单位接洽,推进医联体合作??
在最近的五年中,北大肿瘤医院先后与多家医疗机构达成合作协议,在对外合作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与体制内医院开展对口支援合作,与民营医院开展经营租赁合作、技术托管合作,以多点执业的方式与多个医院开展技术合作,与外资医院和社会资本开展股权合资形式的合作??
这一切,也被季加孚总结为医院的“外延式”发展模式。他说:“面临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举措带来的巨大压力,外延式增长方式非常必要。最近几年来,肿瘤医院在外延式发展上做了很多工作,也有着一些可以称之为超前的尝试,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尝试和努力,能够提供一些印有‘北大肿瘤’印记的经验,最终的目的还是更好地为百姓的健康服务。”
季加孚说:“我在北大肿瘤医院学习工作了近30年,见证了这个医院的发展,同时,医院也成就了我的今天。我从不单纯地把医务工作作为一种养家糊口的职业,而是看作一种事业。”正是这种对事业的不懈追求,让季加孚从未停下进取的脚步。
(感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管九苹、卢新璞对此文提供帮助)
记者手记
季加孚特别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高中时,所有人忙着“闹文革”,课堂上没有一个人认真听讲,除了他,恢复高考时他顺利考取了大学;
工作时,他挤出时间去参加英语培训,1997年北医选派人员出国学习,他轻轻松松通过了英语考试;
2007年,他“鬼使神差”到中欧商学院学习两年,不成想所学的管理知识在他就任院长后派上了用场。
他这样说:“我是学习型的人,做任何事前,喜欢在理论上先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儿,然后再参与进去”
季加孚喜欢新鲜事物,他善于向学生学习,“以前是70后、80后,现在我跟着我的90后学生学。”所以,这个老师从不落伍。
他的办公室摆满各种收藏和工艺品,甚至还珍藏着七八个手机。“我喜欢摆弄新鲜玩意,像年轻人一样当‘数码发烧友’,它们不仅能增加情调,更重要的是能激发灵感,让你换一种角度去思考工作和生活。”
季加孚常说:“学习是输入,工作是输出。”无论工作有多忙,每天的学习时间,季加孚雷打不动。正是这样的不断输入式的学习,让季加孚始终保持一种开放式的心态,能看得更远。
人物简介
季加孚,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肿瘤外科学专家。
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
1991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研究生院;
1998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外科研修,2002年赴法国国际外科学院研修。
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院长,北京肿瘤医院院长,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所长。
北京市第十届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民盟北京市委委员,民盟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委员,北京市检察院特约检察员。
主要以胃癌的临床综合治疗和分子机理为重点,牵头国内外相关临床试验(国际胃癌CLASSIC研究、结肠癌MASCOT、ACCElox研究等),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和参与消化道肿瘤临床及基础科研项目26项。先后承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支撑计划、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北京大学人类疾病基因研究中心项目等多项重大课题的研究。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合作研究胃癌特异基因表述谱,同期建立并完善了规范化标本采集及管理的肿瘤组织标本库。
2010年,所领导研究团队作为Gastric cancer项目主要成员正式参与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cancer genome projects(详见《Nature》)。
临床方面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外科工作,积极推广规范化手术、开拓国内胃癌新辅助化疗领域。
(《北医人》记者徐璐来源:《北医人》杂志第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