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志辉大夫是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已从医30余年。春节前,来到口腔医院看牙的患者格外多。本周一上午,记者来到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跟随唐大夫出诊。
这个上午,唐大夫一共给6名患者进行了治疗。他们中有复杂的牙周病患者,有智齿久拖不治引起困扰的患者,还有前来种植牙的患者……一个人的口腔容积比自己拳头大不了多少,牙科医生要手持高速涡轮手机,在方寸之间小心翼翼地腾挪,在毫厘之间为患者的口腔健康筑起防线。一上午的门诊在“刺刺”的涡轮手机的转动声中开始,又在“刺刺”的转动声中结束。对于很少来看病的患者来说,高速转动的涡轮手机声音难免会引起紧张,但对于医生来说,涡轮手机就是他们手中的“利器”,“刺刺”的转动声是健康的声音。
不到18岁就得了重度牙周病的女孩
早上不到8点,唐大夫就到达诊室。今天走进诊室的第一位患者是一名重度牙周炎患者,不到18岁的琳琳。别看琳琳年纪不大,但一口牙齿已经开始松动,“牙齿摇摇晃晃的,堪比老年人。”琳琳牙齿松动是重度牙周炎引起的,因为牙周炎导致牙槽骨萎缩,本来应该扎根到牙槽骨内10毫米深的牙根,只剩下5毫米的牙根还在骨头中。“牙齿就像一根根木桩扎在土壤中,但是现在的土壤层变薄了,牙齿就会摇摇晃晃。”
其实,牙周炎患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是像琳琳这个年纪就有如此重度牙周炎的还是比较少见。在这次复诊前,琳琳已经来找唐大夫看过三次了。
“我第一次来看牙的时候,特别害怕。”琳琳躺在牙椅上告诉记者,就是因为怕疼,所以她一直拖着没去医院。“我心想,没准过段时间,这些小毛病就能自愈了。”但让琳琳没想到的是,牙周炎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重。
前三次治疗中,唐大夫为琳琳的牙周做了龈下刮治治疗。“这种治疗听起来很吓人,其实还真不太疼。”琳琳说,她没想到疼痛程度远远低于她的想象,“早知道这样,我就不会拖这么久了。”经过前三次的治疗,琳琳的牙齿已经明显比以前稳固,这次的治疗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很多人以为治疗牙周会非常痛,其实多数人治疗时痛感并不明显,少数人需要打一点麻药。”唐志辉说。琳琳的牙周炎与刷牙不彻底有很大的关系,但与她的体质也有关系,此外还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牙周病在我国发病率很高,“比较轻的牙周炎症状往往不明显,可能就是刷牙会出血,许多人也不觉得这是病。”唐大夫告诉琳琳,以后要每半年到医院洗一次牙,这样才能及时发现牙周及牙齿的问题,早期发现,治疗起来周期短、痛苦小、效果好。如果拖到重度牙周炎,就会出现牙齿脱落的情况,到时候,医术再高明的医生,也无力回天。
使用牙线是一种比较好的口腔保健习惯,但遗憾的是在我国牙线使用率并不高,有人甚至认为使用牙线之后,会导致牙齿变稀。“牙缝变宽多是牙周疾病导致的,与使用牙线没有关系。”
要勇敢地和智齿“说再见”
这个上午,有两位患者来拔智齿。一位是72岁的李阿姨,一位是20多岁的小伙子。他们的共同症状是牙疼。影像检查结果提示,两个人都分别有一颗智齿“闹得欢”。
智齿一般在十七八岁的时候长出来,此时,人的心智已经成熟,所以被称为“智齿”。“80%的人都需要拔掉智齿。”唐大夫介绍,智齿是人进化中的产物。远古时期,人类食用的食物质地较硬,需要大力咬合碾磨食物,所以颌骨较大,可以容纳智齿。但现代人的食物更为精细,咀嚼食物咬合力减少,颌骨发育越来越小,智齿作为最后发育的牙齿,正在逐渐消失。但有些人的智齿还没有消失,还是要长出来,可颌骨已经没有容纳智齿正常长出的位置,因此,这些智齿就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冒出来。“从以往的临床经验来看,八成的智齿是需要拔掉的,有些人的智齿横着长,有些人的智齿附近有神经管,这些都非常考验医生的技术。”唐大夫介绍。
72岁的李阿姨这颗智齿实际上已经困扰她很多年。发炎了消炎,过段时间再发炎、再消炎。老人常年吃各种止痛药,但效果不好。唐志辉说,这颗智齿只有拔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老人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问同一个问题——“疼不疼”。最后,她和女儿商量还是决定先不拔牙,再等等看。而另外一个小伙子就比较勇敢,他决定把这颗智齿带来的困扰彻底解决掉。
“我的智齿要不要拔?”这是牙科医生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唐志辉说,之所以有70%至80%的智齿需要拔掉,是因为绝大多数智齿都存在阻生或者位置异常,并由此带来一系列口腔健康问题。“除非智齿长得非常好,否则最好进行预防性拔除,要不然隐患随时有可能成为大患。”不过拔牙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挑战,难免紧张。有些人认为拔牙会导致其他牙齿松动、牙缝变宽。对此,唐大夫解释说,牙齿松动、牙缝变宽真的不是拔掉智齿的“副作用”,而是由牙周炎症引起的。当然,如果智齿能够顺利地完全萌出,而且位置很正,对侧有咬合牙,可以暂时不拔;或者智齿完全埋在牙槽骨内,并且一直没有任何不适症状,也可以暂时不拔。具体要不要拔,还是要请医生帮忙检查后,再做出准确的判断。
种植牙再好也没有自己的好
这天的门诊中,还有一位患者前来种牙。种植牙其实是一种微创手术,手术的时间很短,通常来说,简单的种植手术时间不会超过半个小时,顺利的话,15分钟就能完成。刷手、消毒……做好准备工作之后,唐大夫在这位患者的下牙槽骨上切开一个不过1厘米长的小切口,然后在牙槽骨上安装上一颗高科技的“钉子”,这就是将来患者种植牙的“牙根”。“牙根”上有配套的金属小帽子,等到金属牙根与骨头长在一起之后,再更换金属小帽子,将一颗烤瓷牙安装在牙根上。
种植牙是牙齿修复的一种方式。患者如果缺了牙齿,可以安装活动义齿或者固定义齿。活动义齿修复起来比较快,但体积大,义齿的金属挂钩还会影响到其他的牙齿;固定义齿(固定桥)体积小,但需要将临近的牙齿磨小,会影响临近的牙齿;种植牙的科技含量更高,不会影响其他的牙齿,体积小,承担的力量大,功能和美观效果更好,是一种更先进的修复方式。唐志辉发现,门诊中有很多患者觉得种植牙的效果好,一旦自己原来的牙齿有点问题,怕治疗麻烦,就想把自己的牙齿直接拔掉安装上种植牙。对此,唐大夫并不赞成,“虽然种植牙科技含量高,但自己的牙齿肯定要比种植牙好。”唐大夫解释说,真牙周围有一层牙周膜组织,它是天然的压力感觉器官。咀嚼的时候,牙周膜可以感受咬合的力量并传递出去,从而起到调节保护真牙的作用。而这种功能在真牙拔除后就消失了。由于缺乏了这层保护机制,种植牙无法感知并分散过大的压力。此外,现在有研究表明,人的牙齿内和牙根周围都有神经,能将咀嚼时的力量传输到大脑,与人在吃东西时的愉悦感和脑的健康有密切关系。假牙上没有神经,这种“吃”带来的良性刺激感觉就会减少很多。同时,种植牙也面临着维护的问题。有些人以为牙齿种上了就能一劳永逸,实际上种植牙也需要维护、保养。唐志辉说,种植牙需要定期的复诊,医生要定期了解种植牙使用情况,并且对种植牙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保养。此外,还要坚持定期洗牙。
一上午的门诊结束后,唐志辉下意识地按了下肩膀。由于长时间保持低头姿势,大部分牙科医生颈椎和腰椎都不好。高速涡轮手机在患者的口腔里以每分钟最高30万转的速度飞速运转,牙科医生的神经也下意识处于紧绷状态;耳朵也要忍受着涡轮手机发出的噪音的刺激;长时间在强光下工作,视锥细胞也容易受到损伤,很多牙科医生对光的敏感度降低……每个健康的牙齿都离不开牙科医生的帮助。虽然唐志辉和他的同事们非常忙,也很累,但他们依然乐见更多的人能够定期关注口腔健康,能够在小隐患出现时就及时治疗;乐见更多的人能够灿烂地微笑,能够在80岁时依然有20颗牙齿。
唐志辉,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科技部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
1993年、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获口腔医学学士、博士学位,2001年至今任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主任,2007年任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牙周专业临床硕士(国际课程)项目管理委员会委员,2013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牙医学院做访问学者。
业务专长:建立了一支由牙周、修复和外科多专业组成的牙种植团队,完成牙种植手术一万余例;主办了40期美学牙科、牙周病和牙种植国家级继续教育课程,共培训2000余名临床口腔医师,参编教材《口腔医学导论》和《口腔种植学》,指导和协助指导硕、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十余名。
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3D打印个性化种植牙、干细胞、生物活性植骨材料和种植体周围骨缺损重建、种植体周围病等方面。获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国际牙种植学会等国内、国际科研基金十项,发明专利5项。
学术和社会兼职:
中华口腔医学会种植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干细胞研究与应用分会理事,中华口腔医学会牙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骨修复材料与器械分会委员,北京口腔医学会种植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北京口腔医学会牙周专业委员会常委。
政协朝阳区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医药卫生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支社主委。
(摘自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