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让他去做创伤,有点对不起他。”
谈起当年让刚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周方去做创伤这件事,党耕町教授至今还感到有些愧对他。
因为脊柱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骨科的强势专业,当时科里人人都想做脊柱,而创伤的基础相对薄弱。
但是,创伤是骨科的基础,北医三院又是临床教学医院,创伤专业的缺失直接影响教学和学生的成长。同时,创伤又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需求也很大。所以无论是从临床还是教学考量,三院都需要有创伤专业。
由于周方在英国学习的3年主要做创伤,又有脊柱和关节的基础,于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骨科主任党耕町教授找到周方,希望他挑起这一重任。
周方欣然受命。20多年孜孜不倦的付出,终究没有辜负党耕町教授的信任和期望。如今,他不但带领团队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把三院创伤带到国内领先的水平,又肩负起北医三院延庆院区院长之责。
对此,素来内敛低调的党耕町教授也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认为他这些年来的工作成绩可圈可点,值得鼓励。
01
从“零”做起的“光杆司令”
1984年,周方从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及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被分配到北医三院,并如愿进入骨科工作。
当年的北医三院骨科,在国内尚未具有后来如日中天的地位,但是在北医三个附属医院中还是很有影响力,尤其是脊柱专业已经名声在外。
年轻的周方在此做了5年的住院医师。1989年,北医三院骨科与英国有个联合培训项目,当时的骨科主任张之虎教授就派周方去英国留学,在英国做起了住院医师。
周方教授与导师Porter教授在英国
虽然他英国的导师是做脊柱的,但是那里创伤和关节的患者比较多,所以那里的住院医师什么都得做,而且主要是做创伤和关节。周方在英国3年多,做了两年多的住院医师,又做了一年住院总医师。
“当住院总那段时间锻炼机会比较多,关节置换、各种骨折手术自己都能做。回国后,对这些手术都不发怵了。”周方教授回忆说,当时的骨科主任党耕町教授已在国内做了个创举,就是前瞻性地把三院骨科分为颈椎、腰椎、脊柱和关节四个专业组,但还没有创伤专业。
1993年,周方回国。那时候,创伤病人越来越多,三院骨科需要开展创伤业务的迫切性也越来越高。考虑到周方在英国接触创伤比较多,党耕町教授就将接收创伤患者的任务交给他。尽管前景并不明朗,周方还是勇敢接受了这个新的挑战。
在1999年6月创伤专业组正式成立之前,创伤只是在陈仲强教授主管的腰椎专业组占有6张床,医生则只有周方这个“光杆司令”。直到创伤专业组正式成立之时,病床才扩充到13张,也有了专门的病房,周方又把田耘拉“入伙”。
由于当时手术台少,床位也少,而病人不少,所以这两位创伤专业组的创始人就白天黑夜地做手术,每周至少有一两次手术要做到凌晨两三点才结束,其中辛苦可想而知。
当年的北医三院骨科创伤“四虎”
后来,同样在国外经过严格创伤训练的姬洪全、张志山也加入创伤团队。创伤“四虎”披荆斩棘,从开始的常见手术做起,继而钻坚仰高,逐渐扩大到各种复杂手术,也业内逐渐拥有了靠前的位置。随着一批批研究生的加入,创伤团队逐渐壮大起来。
2018年,为适应骨科整体越来越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北医三院骨科成立了脊柱、创伤、关节三个亚专科,周方教授担任骨创伤科主任。
02
临床与科研并重奋勇攻坚
周方教授接受骨科在线专访
“作为教学医院,我们要接诊一些疑难复杂的病例,做一些在创伤骨科界领先的手术。”周方教授在接受骨科在线专访时说,其他医院的创伤骨科一般是做四肢骨折和骨盆骨折,而三院骨创伤科还做脊柱骨折,因为他们的医生都经过正规的脊柱专业培训,所以做起来得心应手。
周方教授指出,脊柱骨折、四肢复杂骨折及其微创治疗,以及骨折不愈合、骨折畸形、骨折感染等骨折并发症的治疗,多发创伤的救治是他们的特点,也是其临床重点发展方向。
临床与科研是教学医院要并驾齐驱前行的两驾“马车”。这些年来,在繁重的临床诊疗之余,周方教授带领团队在临床研究上也投入大量精力,承担了包括国家科委重点项目研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市科委等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
“我们的科研以骨科生物材料和脊髓损伤的基础研究为重点,因为这两个都是目前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
周方教授希望能在骨科生物材料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尽早研究出能替代自体骨的生物材料,以解除修复骨缺损时“拆东墙补西墙”式的取骨带给病人的痛苦,减少手术并发症。
另外,长期困扰医学界的脊髓损伤机制和脊髓损伤康复的研究,至今没有答案。虽然目前的研究依然未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周方教授团队还是决定要迎难而上。
“这个事总要干下去,没准研究到哪天就出现曙光了,最后一个‘馒头’不知道会被谁吃到,但是总会有人吃。”周方教授说,如果前人不努力,后来者就没有研究基础。
03
多学科协作成立创伤中心
创伤作为骨科的基础学科,承担着许多社会责任。每逢地震等灾难和意外发生,创伤骨科医生就会被抽调参加救援,新疆伽师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天津新港大爆炸、山东火车撞车等灾祸的救援队伍中,都留下了三院创伤成员的身影。
2003年周方教授参加新疆伽师地震的医疗救援时,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重伤患者无法转运出来,有些手术就只能在设备不全、没有助手的情况下开展,周方教授就在放射科台子上成功做了骨盆骨折手术,现在回想起来他都觉得不可思议。
“除了这种影响面大的天灾人祸,创伤骨科还经常遇到一些多发伤的患者。”周方教授说,这就需要一个多学科合作的团队来进行常态化的协同作战。
2014年北医三院创伤中心成立
2014年,由周方教授牵头的北京市综合医院第一个创伤中心在北医三院成立,这种多学科协作的创伤中心改变了以往多发伤单兵种作战的局面,可大大降低多发伤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提高综合救治水平。
北医三院创伤中心的成立,在全国形成了很大影响,很多医院前来取经并复制他们的模式。所以,三院创伤骨科除了专注于脊柱骨折和四肢骨折的治疗,协调其他科室医治多发创伤的患者,也是他们的重要任务。
周方教授在北医三院延庆院区做手术
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运动损伤越来越多,尤其冰雪项目受伤几率更大。2022年冬奥会将在北京延庆和河北崇礼举行,这两地的冬奥会定点医院——延庆医院和崇礼医院,现在都是北医三院的分院,周方本人担任了延庆院区院长的职务,该科杨钟玮医生担任崇礼院区院长助理的职务,科室和他们本人因此都将承担更多的责任。
据悉,目前延庆院区已在北医三院创伤中心的框架下成立了创伤中心,将与崇礼院区协同发展,为冬奥会提供同质化的医疗服务。
04
白手起家二十载铸就创伤品牌
周方教授带领科室查房
20年来,周方对创伤骨科投入了非常大的精力和感情,而当年与他一起奋斗的田耘教授,以及后来加入的姬洪全、张志山教授和研究生们,也都基于兴趣和进取心齐心建设科室,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这个团结包容的科室从无到有,从小从到大,从弱到强,一往无前地顺利发展。
“从颈椎到脚,各种简单和复杂的创伤手术我们都可以做。”周方教授表示,今后他们在临床上将朝精细化和高精尖方向发展,科研要涉足更前沿的课题。
具体来说,临床上要提高多发创伤的救治率,降低病人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力争实现脊柱创伤的微创化,早期介入使病人恢复得更好;四肢创伤要越来越精细化和微创化,使并发症越来越少。
在科研方面,他希望三院在脊柱脊髓损伤以及在骨生物材料的研究上有所进展。目前他们已经取得20多项科研专利,其中有两项专利已经转化为成果,希望今后的研究成果更加丰富,临床转化率更高。
昔日,三院创伤白手起家,缔造非凡成就。
今朝,三院创伤扬帆起航,必将再创辉煌。
人物介绍
周方
周方,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北医三院延庆医院执行院长,北医三院创伤中心主任,北医三院骨创伤科主任。
担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运动损伤防治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委员,国际内固定学会技术顾问委员会(AOTK)委员,国际脊髓学会(ISCS)中国脊髓损伤分会常务委员,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分会(SICOT)中国部常务委员,国际骨创伤基金会(OTC)中国分会秘书长。
任《中华创伤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国骨与关节杂志》《中国组织工程杂志》等杂志编委。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主译著作6部,参编、参译著作10余部。专利7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转化2项。
获得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首届全国骨科中青年优秀论文二等奖,首届留学归国人员学术论坛优秀论文奖,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优秀医师奖,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良师益友奖,北京大学仲外医学奖等奖项。
(来源:骨科在线 鲁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