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首次将电视胸腔镜技术引入中国;他开创了绝大多数胸腔镜手术在中国的第一例;他组织培养了中国早期80%以上的胸腔镜医生,并将这一先进技术带到了祖国大江南北;他创立了我国以电视胸腔镜手术为代表的一个新学科——胸部微创外科;他的肺癌微创诊疗研究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我国肺癌诊疗领域第一个的国家级奖励。
他就是我国著名胸外科学家,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胸部微创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王俊教授。
“开膛剖胸”的时代结束了
在传统的胸外科中,胸腔内的病灶即使再小,也都要经过切开胸腔、撑开肋骨才能够实施治疗——对于“开膛剖胸”巨大创伤的畏惧成了医患双方长期以来共同的心患,因此追求手术微创化是外科医生的一大心愿。
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上开始出现电视胸腔镜手术。它是利用胸壁上的2-3个1cm左右的小切口,在现代内镜技术下,通过特制的器械完成胸内手术的一种新技术。这一新方法刚刚出现,一些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专家立刻就盯上了这一新动向,这其中就有王俊。他阅读了所有当时能够看到的相关的文献,与国际上开展胸腔镜手术最有名的医学中心取得联系,积极筹备引进这一技术。
“1992年年初,我们从国外的一些资料、文献上知道了这种技术,但当时中国的经济水平还不高,想开展这项工作,困难重重。”仅一个切割缝合器就要花费两千元人民币才能买到,这让当时工作时间不长、月工资才几十块的王俊感觉遥不可及。
1992年,王俊所在的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邀请了美国著名胸腔镜外科专家Michael.Mack教授前来协助开展电视胸腔镜手术——这是中国胸外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例微创手术,标志着中国胸外科微创技术的正式开始,也掀开了中国胸外科治疗史上的一个新的篇章。同期,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胸腔镜学术研讨会,拉开了中国胸腔镜外科发展的序幕。
滚蛋吧!慢性疼痛
最早从这种微创手术中受益的,是一批反复发作的自发性气胸病人。对于这种病症,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开胸手术,要在胸壁切开一个15cm以上的刀口,术后恢复时间很长,一些患者还会产生慢性疼痛,极为痛苦。而胸腔镜手术通过3个“钥匙孔”就能完成整个手术,病人不出1周即可康复出院,并且不会留下慢性疼痛这类后遗症状——因为胸腔镜的优越性突出,没有多久就取代了开胸手术而成为治疗复发性气胸的标准手术方式。
但是,起初患者对胸腔镜手术并不那么信任。“当时有的胸外科患者初来时,本来是符合微创治疗条件的,后来一打听到这项技术是新开展的,以前做的病例不多,便改变了主意。”为找到适合做胸腔镜手术的病人,王俊甚至天天待在医院急诊室值班等病人。“那时候一旦来了气胸病人,我就感觉好像自己中了彩票似的,从值班室床上爬起来就去见患者。患者被送来医院时往往都是急需做手术的,我们就跟他们介绍传统手法方法的弊端,然后把我们最新开展的微创治疗的优势介绍给病人及其家属,他们一听觉得很好,也就让我们做了。接受治疗的病人往往第二天就能下床,于是,他们就把这种手术的效果向别的气胸病人介绍,渐渐地,来医院找我们做胸腔镜手术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技术也就在实践中越来越成熟。”
在王俊的带动下,北大人民医院胸腔镜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医院胸腔镜手术占到了普胸外科手术的95%,胸腔镜技术也已成为胸外科医生的必备技术。
目标是为更多患者服务
王俊希望更多患者都能够从他的新技术中获益。他开创了胸腔镜下的胸部肿瘤切除、全肺切除、胸腺扩大切除、肺减容手术、食管平滑肌瘤切除等一系列微创手术,越来越多的从前必须开胸才能完成的胸外科手术得以在胸腔镜下完成。到本世纪初为止,几乎所有胸外科疾病的诊治中都不能忽视胸腔镜技术的重要地位,而王俊则始终保持了在胸腔镜手术量、种类和难度上的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甚至,一些疾病的诊疗策略都因为这一技术的出现而改变。
例如,查体发现的肺部小结节,以往要么直接开胸手术,要么长期观察——前者创伤大,病人难以接受;后者则可能让一些早期肺癌丧失最佳的治疗时机。而现在,在发现早期就可以进行胸腔镜手术,完全切除后不需后续放化疗,治疗效果非常好。目前,胸腔镜手术已成为这种病症的标准处理模式。
再如外伤性血胸,以往认为,每小时胸腔出血大于200ml,持续3小时以上是开胸探查的适应证——但实际上很多每小时出血100~200ml的病人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不但会丢失大量血液,发生血块淤积胸腔的话还会造成一系列严重后遗症。而早期进行胸腔镜手术能让这类患者取得很好的疗效。
王俊十分重视医学继续教育,大力培养更多能够掌握这种技术的年轻医生。
王俊认为,要让胸腔镜技术服务更多群众,单靠他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每年都有数十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胸外科医生到王俊所在的胸部微创中心学习胸腔镜技术,同时由他主持举办的全国胸腔镜学习班每年一届,目前已成功举办了23届,先后培养的胸腔镜外科医生三千多人次。中国目前开展胸腔镜手术的医生,尤其是其中一些佼佼者,绝大多数都是从王俊的学习班成长起来的,目前这一继续教育项目已成为我国胸外科界知名的国家级品牌学术平台。
向肺癌宣战
随着越来越多的胸外科疾病都可以经胸腔镜手术治疗,人类头号肿瘤杀手、胸外科最有代表性的疾病——肺癌——能否在胸腔镜下治疗,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肺癌手术需要比其他手术更加精细的术中解剖和精准的配合操作,这让很多技术尚不娴熟的胸腔镜医生望而却步。王俊带领胸外科团队从1992年就开始对肺癌的各项微创诊疗技术进行刻苦钻研和大胆创新,将这些新技术成功引入国内,形成并制定了一整套涵盖从肺癌早期诊断、精确分期到微创综合治疗的先进的诊疗模式,显著提高了我国肺癌诊疗的整体水平,为我国胸外科微创技术的整体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6年,王俊首次在全国胸外科年会上报告“完全胸腔镜下的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他所演示的手术录像让国内外同道叹为观止。那些关于胸腔镜治疗肺癌是否安全、是否彻底的疑虑自然散去。同年,胸腔镜手术正式写入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NCCN)的肺癌诊疗指南,成为毫无争议的早期肺癌治疗“标准的手术方式之一”。
34岁荣获国际胸外科最高荣誉
随着胸腔镜手术量日益增多和手术技术的日臻完善,王俊开始向国际抗癌联盟(UICC)申请奖学金,并成功获准。在这笔奖学金的资助下,王俊于1995年5月前往美国华盛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南加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做短期学习和交流,了解世界胸腔镜技术的最新动态。
回国后不久,年仅34岁的王俊在1997年又获得了世界胸外科界青年医师最高荣誉——美国胸外科学会(AATS)颁发的格拉汉姆奖学金(英文名:Graham Fellowship Award)。“这个奖学金,在全世界每年仅有一人能获得。”
美国一些知名大医院开始向王俊伸出“橄榄枝”,希望王俊留在美国为他们工作,但这些都被王俊婉言拒绝了。就在1998年举行的格拉哈姆奖学金颁奖仪式上,王俊依然是这个态度“我要回祖国,我希望把学成的知识带回中国,做中国和美国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
人物档案
王俊,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
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暨胸部微创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胸外科学系前主任,同时也是博导、主任医师、教授。
担任中国医师协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外科(胸心外科方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胸外科内镜诊疗技术专家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常委,十余种著名学术期刊编委、常务编委或副主编,其中包括世界肺癌领域权威杂志Lung Cancer编委,Thoracic Cancer副主编,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执行主编,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副主编,先后共发表学术研究论文323篇,主编学术专著14部。同时他于1997年获世界胸外科学界最高奖——美国胸外科学会的Graham Fellowship(全球每年一位获奖者)。其主持的“中国肺癌微创诊断和治疗体系的建立、临床基础研究和应用推广”获2011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我国肺癌诊疗界有史以来第一个的国家级成果奖。
(统战部摘自九三智汇 2017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