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麟蕃教授是我国著名口腔医学专家、口腔医学教育家,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北京医学院支社成立时任口腔系小组负责人,曾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历任北京医学院教授、口腔系主任、口腔医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名誉院长,1981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龋齿、牙周病及口腔粘膜病的研究,是我国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学医,缘自家庭影响
郑老于1919年10月30日出生于山东黄县,幼年家境贫寒,在青少年时期曾经边工作边读书。1938年凭借坚强毅力和勤奋攻读,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公派留学,就读于日本东京齿科大学。郑老选择从医是由于受在山东黄县教会医院工作的舅舅的影响,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为人民解除痛苦。郑老在日本的学习是从大学一年级开始的,完全与其他的日本学生一样入学,不分学科,没有专门的语言培训课。但是仅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他就过了语言关,能够与日本学生一起上课、生活、学习、讨论问题。一点一滴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郑老就从来没有懈怠过。他说自己是中国人,要以中国而自豪。他不但在学业上精益求精,而且努力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让自己在各个方面都非常出色。他从小练习书法,写的很好的一手大字,曾经多次受到日本外宾的邀请题词。
说起自己在日本求学的经历,郑老谈到在那里跟日本学生打架的故事,他说当时一想起国恨家仇,就觉得自己浑身力气,有一种挡不住的冲动要打败日本人,最后他把很强壮的日本摔跤队的队长打倒在地,当日本人起身向他鞠躬连说对不起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没有给中国人丢脸。
也是因为从小对科学、自然和生物的兴趣,他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后选择了能够解释疾病本质的病理作为自己的专业,并且在这个专业上数十年如一日的追求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归国,为尽孝也为尽忠
1941年郑麟蕃毕业于日本东京齿科大学后,选择了回国,不仅仅因为要照顾自己年迈的母亲,也要报效祖国。1943年郑麟蕃应聘到北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齿科工作。北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齿科是1941年在北京西单背阴胡同建立的,当时面积约为300平方米。1943年,北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在牙科门诊部基础上第一次招收六年制的牙科本科生20名,郑麟蕃先后任助教、讲师,这一班学生在1949年毕业时只剩六名,她们的芳名是黄金芳、吴奇光、侯润之、严仁蓬、景以恂、屈鸿业,她们以后都成为了推动中国口腔医学发展的骨干人才。
1947年,郑麟蕃教授亲自创建了北京大学医学院口腔系的口腔病理室,这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医学研究室之一,在他的领导下,该室积累了大量口腔病理学的教学、科研素材,在口腔医学的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的口腔病理学科培养了许多骨干人才,在国内享有盛誉。1963年该室被卫生部正式命名为口腔病理研究室,是经卫生部批准在高等医学院校建立的第一批研究室。1989年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重点学科点,历届中华医学会口腔病理学组组长及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所在单位、本科生《口腔组织病理学》全国统编教材第1版至第6版主编单位,在全国口腔病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发起建立九三学社北京医学院口腔小组
1952年,郑麟蕃参加了九三学社北京医学院小组。九三学社北京医学院小组共有社员十余人,方亮任组长,社员有薛愚、叶恭绍、钱宇平、胡善生、郑麟蕃、王光超等人。1952年夏季,在广西土改后,叶恭绍与郑麟蕃(北医口腔系教授)谈起九三学社在北医发展社员之事,当时议定在口腔系内首先发展系主任毛燮均与门诊部主任钟之琦,继之发展王洁泉、张乐天等老教授。人数只五、六人的九三小组,每周政治学习一次,在周六的下午,内容主要是中央文件和时事政策。之后,九三组织进一步向中年教授发展,又发展了苏宗辙、谢德曜,有些要申请入党同事也先进入了九三组织;如朱希涛教授等。这样,二十余人的九三学社口腔系社员在政治学习时几乎坐满了会议室。1956年九三学社北京医学院支社建立,主委胡汉升,副主委林传骧,委员王序、郑中立、郑麟蕃、黄陵。并先后成立二级单位小组,郑麟蕃任口腔系小组负责人,药学系为刘书田,人民医院为傅正恺,第一医院为王光超等,时有社员61人。九三学社在文革期间停止活动。最初建立的九三学社口腔小组,十几位社员全是专家教授,毛爕均、钟之琦、朱希涛、王洁泉、张乐天等许多人是我国医学有关学科、专业的奠基人或学术带头人,他们培养了第一代新中国的口腔医学、卫生人才,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
注重科研,推动学科发展
在郑老回国的时候,我国的科研几乎没有,而日本是世界上高水平的科研之一。他在回国后几个月的时间就开始了科研的准备工作,他组织调查了北京市学龄儿童口腔卫生状况,包括北京市的中学生和小学生,做了统计分析。其中《北京市中等学校的口腔情况调查》,发表在当时东北的一本叫《东方齿科》的杂志上,虽然这份杂志很小,但是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专业杂志之一。这一项对现况的调查经过统计分析发现了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许多科研的方向,郑老与他的同志也从此开始了中国口腔科学研究的道路。
郑麟蕃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后专注于科研工作,他用显微X线和偏光显微镜查明龋齿的再矿化存在于病变的全过程中,并指出再矿化是龋齿的修复机制,此一成果曾获1978年全国医药卫生大会奖。他在牙周病学方面,针对严重系统病死亡者,取其牙颌部位,观察其病理组织变化,发现牙周组织中存在有多种营养不良性退行性变化,此一结果曾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1979年巴西第四届国际牙科大会荣誉奖章。在口腔黏膜病方面,他于80年代初即将重点放在白斑与扁平苔藓两种疾病上,其对“口腔扁平苔藓和白斑的超微结构研究”于1985年获卫生部重大医药卫生科研成果乙级奖。在几十年的工作中,在中国口腔科学研究领域从无到有,从星星之火到逐渐发展壮大,郑老是引领这项事业发展的开拓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何评价一名医生是否优秀?在郑老的心中,是否做科学研究是最根本的区别。优秀的医生会坚持做科研,会不断的发现自己以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乐于去改进去提高,而不做科研就缺少了进步。做科研是让一名医生不断成长不断前进的动力。
为教育呕心沥血,大力培养人才
郑老是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很大贡献的教育家之一,他学识渊博,表达能力强,讲课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用画图表达病理形态学变化,深受学生的欢迎。对龋齿、牙周病、口腔粘膜病等的组织病理学有较系统的研究。提出釉质龋四种破坏方式,并首先发现深层破坏重于表层、在早期龋同时存在皮坏与修复现象,特别强调了外源性再钙化的意义。从牙周病理变化中,揭示各种变性改变,阐明牙周病的发病机理与系统病之间的关系。
郑麟蕃教授才智聪明、勤奋好学,知识面广。他在解放初期编写了在我国口腔医学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口齿疾病》,在当时,中国还没有自己的教材,所有的资料都要借鉴国外的书籍。但是让郑老最感到欣慰的是,我国的教材编写是由政府出资组织编写的,也就是由卫生部负责,因此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教材编写出版与更新都很快。这当然也意味着写教材的工作会非常的辛苦。郑老说,那时候写书是很苦的。在生活和工作都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写书的工作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经常是等孩子睡着了,夜深人静了以后才能开始执笔,经常一直到夜里一点多。没有我们现在用的现代化的工具,没有网络和计算机,那时候写书每一个字都是自己用手写的,还要查许多书籍,查字典,生怕写错一个字。他说没写书的时候不知道写书有这么难,但是真正执笔的时候才知道想要严谨、准确是十分不容易的。1957年卫生部指定郑麟蕃教授为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第一批教材《口腔内科学》的主编,1963年参加制定口腔科学10年规划,著有《口腔内科学》、《口腔病防治学》等多部教材和著作。他主编全国统编教材《口腔组织病理学》的第一、二版,其中第二版获教育部优秀教材奖。
到郑麟蕃教授从195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为我国培养了文革后首批博士研究生。他所教过的学生很多已成为知名的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如:于世凤、曹采方、孟焕新等。很多著名的口腔医学专家都受过郑麟蕃教授的指导和帮助,如:张震康教授的第一篇临床研究论文是郑麟蕃教授亲躬修改的;刘蜀藩教授在郑麟蕃教授的帮助与支持下,在中国大陆首次发现由于咀嚼槟榔所致的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病(OSF)等。1981年招收博士生,1990年获北京医科大学“桃李奖”的光荣称号。
为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争取新址功不可没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现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设有450台牙科椅,120张病床,年诊疗100余万人次,是全世界最大的口腔医院,这与历史上两次成功的迁址扩大规模密不可分。第一次迁址是从背阴胡同的300余平方米,迁到西什库后库,面积扩大至约有4000余平方米,比在背阴胡同时大出十余倍。各科都可有合理的安排,打下了成为全国四大口腔院校(即成都华西大学牙医学系;西安第四军医大学牙医学系;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牙科)之一的基础。
第二次迁址由西什库迁到魏公村,是在郑麟蕃教授、朱希涛教授等九三人推动下完成的。郑麟蕃教授早年从事口腔内科临床工作,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经常参加院内、外的会诊工作,由于他观察仔细、分析精确,使许多疑难病例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他曾多次为外国领导人诊治口腔病痛,为祖国带来莫大的荣誉。1973年,有一位友好国家的元首来我国进行国事访问,周总理邀请郑麟蕃教授、朱希涛教授等专家为贵宾会诊,并于当天晚上接见专家听取汇报。在汇报后,总理一一询问各位专家的工作情况,大家向总理反映了口腔医院面积太小,难以完成各项任务,希望建设一所现代化的口腔医院。总理十分重视,当即要来北京地图寻找合适的新口腔医院地址,并指示卫生部帮忙解决口腔医院的问题,终于在1978年将新口腔医院的地址确定在魏公村。郑老对当时魏公村的描述是:“一条斜街是从西直门到颐和园,道的两旁全都是大叶杨树。路的中途有一个村庄,叫魏公村。路旁有一座五间大北房,房前有几棵古老的柏树,还有一棵枣树。这里就是后来的口腔医学院的院址。站在这里向四周一看,像一片汪洋大海”。
郑麟蕃教授一生为人诚恳正直、光明磊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晚年虽久病卧床,仍以乐观的态度努力与病魔抗争,于2009年11月2日14时50分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90岁。他是我们口腔医学界最受尊敬和热爱的师长之一,他为北京大学及我国口腔医学事业做出了力所能及的最重要的重大贡献,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九三学社口腔医院支社主委 唐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