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仲强在北医系统成长,从一个专业的医生到学科带头人、科主任,再后来作为医院管理者。从2002年开始,陈仲强先后在三家医院担任院长。
2002年到2012年,陈仲强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担任了十年院长,他以降低平均住院日为切入点,引入一系列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推动北医三院运营效率和质量管理的全面现代化;2013年,陈仲强上任北大首钢医院,医院门诊量当年超百万,并确定了北京西部医疗中心的宏大规划;2015年初,陈仲强履新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院长。
从一开始,这个北京大学医学部未来的临床教学医院就站在“高”起点上,时任北大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的韩启德给北大国际医院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医院,领跑医疗体制改革”的使命。陈仲强说:“我们就是要用一种全新的机制,建设一个最好的医院。”
起点高,背靠北大,50个亿打造“超级医院”
2003年,北京大学和方正集团共同成立北大医疗产业集团,并着手筹建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项目。历时12年,跨越两次医改,2014年12月5日北大国际医院正式开业运营。
开业一个月后,北大国际医院理事会决定,陈仲强教授接替王杉院长出任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院长。
对于陈仲强而言,整个过程非常“突然”。曾全程参与北大国际医院筹建的王杉,因“不能兼任两个医院的院长”的规定,选择了留任北大人民医院。理事会把目光转向了曾经的院长候选人之一,现任北大首钢医院院长的陈仲强。
“开业典礼时,我来看过,当时感觉这个医院真是不错。一个月后,突然接到通知希望由我来担任院长一职,留给我的考虑时间非常短。”从理事会向陈仲强发出邀请,到最后宣布他的任职,只有短短一周时间。
陈仲强选择了北大国际医院,有两个因素促使他做出这个决定:“一方面,北大需要我来做这件事;另一方面,国际医院的起点高,挑战大,这件事值得做。”
“北大国际医院可以说从一开业,就是嘴里叼着金钥匙出生的。”有业内人士如此评论。
一进入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路引牌随处可见。投资近50个亿,占地44万平方米,核准床位数1800张,北大国际医院可谓是亚洲最大的单体医疗建筑。
不仅“大”,而且“壕”!
屋顶直升机停机坪硬件水准国内领先,并是北京唯一一家成功在屋顶停机坪起降直升机的综合医院。病人到达后停机坪后可通过液压梯直达医院三楼手术室。
医院建设了1400多平米的消毒供应中心,医技楼放射科有3500多平米,检验中心规划有两条流水线。国际医院设有手术室46间,均具备数字化功能,其中4间分布在急救中心、产房、计划生育,体现医疗需要和患者安全,另外还有核磁手术室、机器人手术室、内镜手术室、DSA杂交手术室。中医科按照中国传统国医馆的理念进行设计。
国际医院的临床技能中心用于教学,可提供全仿真环境进行临床技能培训。模拟手术室完全按照标准手术室进行配置,氧气、空气压力全部采用真实手术室数据。
3235平方米的中心实验室,筹划组建包括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蛋白质分析和蛋白质组、实验病理学、临床组织标本库、临床流行病与统计学等科研平台。
可以说,医院在没有任何财政投入的情况下,仅依靠北大方正集团社会资本的投入,便筹建了目前国内顶级的医疗、教学、科研设施。
硬件条件来看,北大国际医院绝对是“高富帅”级别,而更令人艳羡的是,这个“高富帅”出身“北大”。作为北大医学部未来重要的附属医院,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在医疗、教学和科研方面得到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及其附属医院系统的大力支持。
有别于一般社会办医在规划管理和技术设备方面的短板,北大国际医院从建院伊始就将医教研一体化的思路深深植入医院发展的血脉中。北大医学部的教学资源对于医疗和科研的辐射带动作用,让北大国际医院从一开始走出了单纯医疗的直线发展路径,在医教研的相互促进中为社会资本办医树立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板。北大国际医院的斥巨资打造的医疗和科研平台,也将成为促进临床和科研相互转化的加速器,推动我国转化医学的发展。
正如时任北大医学部常务副主任的柯杨教授所说:“对于一家新建医院,北大国际医院不需要经历初期的惨淡经营;对于现有附属医院,空间短缺的现状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对于北医,优质的医疗资源、学科能够在我们自己的旗下得到更好发展,同时教学和科研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放大;对于医疗工作者,个人价值也能够得到很好的认同和发挥;而值得我们更加重视并为之追求的是,这一切都最终会让老百姓从中受益。”
“北大和方正是国际医院发展的两大基石,正得益于两者的密切合作,北大国际医院才能有如此高的起点。”陈仲强认为,医院未来应始终坚持与北大医学部的紧密战略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北大方正集团企业的优势,通过大家携手并肩,将其建设成为一家高水平的北医附属医院。
挑战大,社会办医,探索全新机制
2015年1月14日,北大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代表北大国际医院理事会宣布,任命陈仲强为北大国际医院院长。陈仲强在就职演讲中感谢各位理事的信任,他表示:“深感责任重大,也十分珍惜此次机会,希望在理事会的带领下,能够尽快实现医院的平稳运转和发展,为实现北大国际医院的长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陈仲强所说的北大国际医院“长远目标“,也就是韩启德当年所提出“建设国际一流医院,领跑医疗体制改革”的目标。
“政府希望通过社会资本办医推动整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北大国际医院正是在这样一个重大战略格局下诞生的一种全新的办医模式。”陈仲强说。
目前社会资本承办大型医疗机构缺少成熟模式,北大国际医院作为第一家规模巨大的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其发生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医院管理机制、运行模式、如何获得社会的认同、如何确保其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上都需要不断探索。
北大国际医院的管理体制和传统公立医院不同。传统公立医院施行院长负责制、院长主管“人财物”;北大国际医院实行的是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主要由三方董事组成,包括北京大学校方、北医以及北大医疗。院长由理事会选任,权力受到资本方一定程度制约。而财务、运营、商务、后勤等工作人员则由方正集团提供支持。
“通俗地讲,我相当于是理事会聘任的CEO,负责医院的管理工作。这种身份对于我而言,也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其实不仅是我,也包括其他那些像我一样从公立医院进入到这样一个大规模、先进的、环境优美的新体制医院的人,对于今后能否继续保留事业编制?养老问题如何解决?学会的身份是否还能保留?如何协调各医院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问题都会有所顾虑,都需要进行思想上的转变。”陈仲强说。
近年来,国家在政策上对于“社会办医”给予支持,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社会资本办医成为医疗卫生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逐渐成为共识。然而,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社会办医”仍然面临很多困境。
2015年两会期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陈仲强,就一直呼吁:“国家应给予社会资本办医同等待遇”;“医疗服务补偿机制不够公平合理、税负过重、社会地位边缘化。”陈仲强历数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陈仲强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把社会资本创办的医院发展建设纳入区域卫生规划通盘考虑,不仅限于简单的补充。二是要调整降低社会资本办医的税负,使其与公立医院相当。三是要合理调整医疗服务购买办法,取得和公立医院一样的公平合理的财政补贴,促进社会资本办医的医疗与服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最后,在技术准入、学术团体、重大项目论证、重大研究以及奖励方面需要给社会资本创办的医院预留相应的位置与空间,支持其学术发展。
陈仲强认为:“同等的机遇和发展平台,意味着社会资本办医可以参与重大的科研项目、政策决策、重要的学术会议,有他们的声音。如果做不到同等待遇,社会资本办医就会被边缘化,影响医院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引用。”
“我们希望在一个共同的公平的平台上,拼水平,拼服务,拼管理,促进整个医疗行业良性健康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行业走向更好的未来。”陈仲强说。
陈仲强认为,北大人有责任,需要率先士卒,敢于探索,对国家医疗体制改革产生影响。
“我对北大国际医院的发展充满了信心。”陈仲强说,“任何新兴事物都要经受时间的磨练,对于北大国际医院来说也不例外。发展需要历程,社会观念的转换也需要时间,虽然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非营利,服务患者,一站式全程模式
虽是社会资本办医,北大国际医院却定位成“非营利性”综合医院。
“服务大众,是一个医院的基本要素。无论您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如果你的立足点是为有钱人服务、少数人服务,我认为这就丧失了医院的基本点,失去了生存土壤。”陈仲强说。
北大国际医院所确立的医院服务定位,即以基本医疗服务为基本任务。“我们的基本医疗服务都是按照政府的‘大红本’来确定医疗服务价格。”陈仲强说。
2015年9月29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正式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新增为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
拿到“医保”资格,是基于北大国际医院的三个“公益性”定位。“一是京北地区缺乏三级综合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我们就是要方便附近老百姓看病,满足其医疗服务需求。二是加入昌平医联体,承担区域医疗中心的功能。三是参与承担区域乃至全国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陈仲强表示,北医人的社会责任不会变,北大国际医院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2015年12月16日,北大国际医院正式加入昌平区区域医联体,实现院际间双向转诊覆盖昌平区辖区28家二级以上医院。陈仲强表示,北大国际医院将为区域内百姓提供急危病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同时,力争打造区域内检验、病理、超声、影像、技能培训、感染疾病诊疗与控制重要支撑平台。
在满足基本医疗需求的基础上,北大国际医院提供多元化、差异化的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医院提供自费、高端、普通报销的付费服务方式,但无论是任何一种付费机制,都将为患者提供最安全的医疗质量和最满意的就医体验。
陈仲强很著名的一句话是:“让更多的患者花最少的钱,最方便地看上病。”
在担任公立医院院长时,他就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但大医院总是人满为患,即便他能让北医三院的平均住院日缩短一半,“想让每个患者都能在看病的同时,享受温馨、得到尊重”,却并非易事。
“我们的公立医院长期以来一直是医疗服务的主体,但也由于这种长期沉重负荷,导致医院在服务流程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的医疗技术上升很快,但医院服务、人文关怀等方面,跟国际水准差距很大。”就任北大国际医院的陈仲强,发现自己有了一个新的机会,去实现他未曾实现的理想。
北大国际医院在设计时,便引入先进理念,力求每个细节都能方便患者。
北大国际医院信息化按HIMSS(美国医疗信息和管理系统学会)7级建设,这标志着北大国际医院建成了国际领先的智能化医院。依托信息化,临床信息系统以安全与质量为核心实现闭环管理,做到可全员追踪、可全程追溯、可切实操作、可个体纠正、可科学统计以及可全面分析。
为了快速疏导门诊人流,北大国际医院的门诊大厅采取了仿机场航站楼的设计——151米的弧长设计,确保人群进入门诊大厅后,可以迅速实现分流,避免拥堵,提高患者的就诊舒适度。
为了实现便捷挂号和缴费,医院在每个诊区都设置了挂号和结算窗口,并配置移动缴费机作为补充,患者可以分散到各个诊区去挂号缴费,缩短就诊移动距离,提高就诊效率。
“北大国际医院的定位是创新、高端。之所以说高端,不是说价格高,而是说医院的追求和提供的技术、服务都是精益求精的。我们在服务模式上也做了很大、很前瞻的创新。因为,服务要贴近人,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时间概念。”陈仲强说。
看病难首先是挂号难。北大国际医院推出多渠道的挂号方式,电话、微信、网络、支付宝、APP、窗口、自助机,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方便患者。在细节方面,医院更是考虑周全,预约挂号后不需再到窗口取号,而是可以直接去诊室;预约挂号预约到具体时间,避免患者候诊时间过长。
对于某些疾病,检查繁多,甚或涉及多个学科的问题。以往患者需要多次往返医院,做检查、取结果、复诊看病、甚至还要再去其他科室挂号就诊,这个过程几乎要花好几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
对此,北大国际医院提出“一站式全程辅助医疗”的服务模式,力求让患者一次完成多科室诊疗,并在当天获得检查结果,一站解决所有问题。同时从患者提出需求,到医院预约挂号、就诊、入院、离院的所有环节,都能够得到医护人员的帮助和支持,方便患者就诊,做到真正的以患者为中心。
“在就诊环节中,北大国际医院门诊设置会更加关注多学科的诊疗模式,如检查头部,涉及的耳鼻喉科室、骨科、颈椎病、眩晕,我们安排了跨多学科的联合门诊,患者一次挂号,如有需要,可得到不同科室专家顺序诊疗。又如患者需要心脏病科诊疗,基本的血液检查,基本的血尿常规检查都能够在同一个诊室解决,在当天就出结果。如果是大型检查,核磁共振也好CT也好,这样通过我们内部的流程告诉他这个业务怎么走,在就诊的过程当中,让他先期得到这个辅助信息。因为,很多医生安排的方方面面的信息是不够的,患者要去找,来来回回在里面转圈,第一本身很恼火,找不到地方浪费时间。第二,院内感染互相传播,对于这些细节问题,我们都做了考虑。”陈仲强说。
“我们希望有效的、高质量的、高技术的医疗资源能更好、更多地服务于患者。当然,我们也会在实际运行中,不断地改进和再优化,再创新。”陈仲强这样说。
五年、十年、五十年
陈仲强接手北大国际医院一年多的时间内,医院相继完成了数件大事:确立医院中长期战略目标和规划、完成59个专业组建工作、成立多个委员会、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
2015年7月29日,在首批科室主任任命大会上,陈仲强代表北大国际医院,为50名国内专家颁发聘书。此次被任命的科室主任中,任中华医学会任主委及副主委的有10余名,任国际医疗相关组织及学会的有10余名,任国际国内医学杂志任主编或编委的有30余名。霍勇、黄晓军、李选、季加孚、梁宇红等来自北医六家附属医院的学科带头人名列其中。
“科室主任基本是兼职,他们的主要作用是确定科室的发展方向、组织架构、运转模式、队伍建设。但他们会委派核心专家,有比较固定的时间参与北大国际医院的工作,并将科室主任的设想具体落实。尤其是从年轻人开始培养,组建一支完整的医生队伍。”陈仲强特别强调,拥有自己的医生队伍,对北大国际医院未来的发展尤其重要。
而今北大国际医院有全职的医生285人,多点执业医生400名左右,日均门诊量1800到2000人次,日均手术量达到60例左右,日均住院患者已经接近500例,80%的患者是来自全国各地,60%以上的手术难度系数高。医院还在短时间内就发表SCI文章,拿到了国家科研基金项目。
2015年7月9日,北大国际医院召开了第15次理事会,确立了医院“五年”、“十年”、“五十年”发展目标及愿景。
“五年是扎实建设,建机制、建制度、建模式,稳健发展;十年是形成我们的优势学科、特有管理模式,成为社会办医领域的旗帜;而五十年时,希望业内能够伸大拇指说‘北大国际医院真是一个非常好的医院’。这种好就体现在‘老百姓认可、名医愿意来、有雄厚’的专家团队。”陈仲强这样阐释医院未来战略。
“务实”是外界对陈仲强的普遍评价。“我觉得要着眼于长远,工作要从基础做起,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往前推动。所以医院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觉得需要时间,这个时间可能是几代人。”他这样说。
人物简介
陈仲强,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院长,兼骨科部主任及脊柱外科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大外科主任。骨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
作为国际知名、国内著名脊柱外科专家,在颈椎病、胸腰椎疾病、脊柱畸形与创伤及滑脱的治疗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国内率先采用动态椎动脉造影的方法证实了头颈活动对椎动脉的影响,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国内率先系统论述了椎间孔与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并率先采用经峡部外缘入路椎间盘切除手术治疗本病获得良好结果。采用自行设计改良的脊柱截骨技术治疗各种复杂脊柱后凸畸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胸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治疗关键技术研究上取得显著成就,建立了诊疗指南和临床路径,建立了四项关键技术,进行了前沿系统的相关基础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整体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在重度椎体滑脱以及脊柱复杂疾病的治疗上得到同行高度认可。
近10年来,发表论文百余篇,著书1部、参与著书6部、译著4部。领衔北京市十大疾病之一“脊柱与骨关节病”防治研究首席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荣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获中国医院院长医院管理突出贡献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骨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全国第十届、十一届第十二届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委员。
(作者:宣传部 徐璐 来源:《北医人》杂志第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