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影灯亮起了,我要去手术了,那里有我的执着,我的尊严,我的理想,我的人生,我的梦……”,这是顾晋的书《无影灯下的故事》里的一句话。
“嘀、嘀、嘀……”,北大首钢医院住院部十五楼4号手术室里心率监测仪规律的鸣响。3月6日下午六时,淡绿色手术室内患者平静得躺在手术台上,已经麻醉,等待主刀手术医生的到来。
26公里之外的北京会议中心,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北京代表团小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会结束后,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首钢医院院长顾晋正乘车赶往医院。
六点零七分,顾晋的车抵达医院地下一层,乘电梯到了十四楼的办公室,一刻不停,换上了绿色的无菌服,披了件大衣,走楼梯赶往十五楼的手术室。
与工作人员短暂的交流中,他熟练的戴上帽子,系上了口罩。而后快步穿过沐浴更衣室,沿着弧形的走廊直奔4号手术室。
等待他的是两台高难度的肠胃手术。
顾晋迈步进入手术室,手术护士帮忙套上手术服,自己戴上了橡胶手套。
“嘀、嘀、嘀……”心率仪持续作响。无影灯下,顾晋魁梧的身影融入了手术台。
4号手术室门上“手术中”三个字亮了。
两台手术,患者有些共同的特征,肠癌晚期;涉及多个器官;其他医院难以医治;病痛的折磨让患者苦不堪言;有危及生命的风险。综合这些因素是顾晋选择在会议间隙进行手术的主要原因。
顾晋的同事告诉记者,这两台手术难度大、风险高。精神需要高度集中,加上1个多小时的站立,是对医生体力精力的一种考验,特别是在参加了一天会议之后。前一天,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刚刚开幕,这一天,各个代表团在驻地分组讨论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在当天的手术中,第一台手术难度更高,因为涉及的脏器多,需要胃肠科、泌尿科、妇科三个科室共同配合完成。此前,这三个科室已经在顾晋的带领下开展了多科合作术前讨论,商定了手术方案。
手术台前,顾晋双眼紧盯手术野,双手在狭小的范围内移动,不时的告诉护士需要的器械,伸手接住,继续忙碌。
第一台手术结束,顾晋脱下手术服,带上手术中切除的肿瘤组织去见患者家属。从事临床工作超过35年,他能够理解在手术室外焦急等待的家属心情。医生的一句话,就可能平复他们急躁不安的心情。
“手术很成功,你们来看看切除的肿瘤”,围着顾晋的家属注意力都转向了护士手中的金属器皿,顾晋耐心解释家属的疑问。“放心吧!”“谢谢您!”
顾晋转身返回手术室走廊,走向1号手术室,准备进行第二台手术。穿手术服,戴手套,上手术台。无影灯下,深绿色的身影继续忙碌着……
工作之外,顾晋的聊天话题也常谈及癌症。他讲,电视节目一提到癌症,树叶也凋零了,二胡的音乐也响起来了。他能理解这些都是影视作品对效果的追求,但这样会给大众传递一些错误的理念,特别会对患者心理产生消极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型癌症不可治愈的魔咒不断被新技术新手段攻破。顾晋希望公众理性面对癌症这类疾病,他强调有些癌症的5年生存率还是很高的。
同时,顾晋也曾写过一篇题为《我原以为医学无所不能》的文章,他坦承医学作用确实是有限的,很多癌症很难治愈。在顾晋看来仅仅关注治疗是不够的,长年从事癌症治疗工作,他对致病原理有着深刻的认识。
顾晋讲,癌症是一种慢性病,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癌变的重要因素,提早预防和筛查,是避免和早发现早诊治癌症的重要手段。
今年,顾晋在人大会上提出医疗保障体系向两端延伸的建议,一是加强预防筛查,另一个是注重晚期病人的合理治疗和护理工作。将疾病扼杀在萌芽阶段,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也让重症晚期患者获得生命的尊严,同时让国家减少医疗投入负担。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也显示,达到同样健康标准,所需的预防投入与治疗费比例为1:8.5,也就是说预防上多投入1元,治疗就可少花8.5元。
手术室里依旧“嘀、嘀、嘀”鸣响。
窗外的夜色降临,毗邻的生活区亮起万家灯火,窗内医生护士们忘我的忙碌着。
“哗哗哗”,1号手术室的门滑开了。顾晋神情略有放松,走向手术室外的另一个家庭。
“手术很成功!……”,“……,您技术我们放心!谢谢您!”
解释完情况,顾晋转身披上了外衣,走向楼梯间,返回办公室,换了便装。乘坐电梯下楼,登车返回驻地,第二天一早还有北京代表团全体会议要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很快他乘坐的车辆驶入车流,融入夜幕中。这一晚,他没来得及吃晚饭。
顾晋喜欢写文章,特别是在深有感触的时候。他在稿子里说“医学是有限的,医学是温暖的”,想着无影灯下那魁梧忙碌的身影,我想人心是没有限制的,远比医学更温暖。
(统战部摘自中国网 2018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