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21日)
韩启德
王选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是九三学社中央的副主席。他的逝世是中国科技界的重大损失,也是九三学社的重大损失。他才69岁就离开了我们,实在是走得太早了!我们大家都无比悲痛。但今天我们纪念王选同志,最重要的是要继承他的遗志,要学习他,像他那样做人做事,像他那样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九三学社中央已经作出“关于开展向王选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今天的座谈会就是一次重要的学习活动。2月13 日,王选同志去世,我写了一篇悼念文章发表在2月17日的光明日报上,那是我在第一时间里最深切的哀悼。几天来,每当我回忆与王选同志点点滴滴的交往,心中就会涌起一次又一次的感动。今天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体会谈几点感受,与大家共同缅怀王选同志。
第一方面的感受,是王选同志取得重大创新性科技成果背后蕴含的科学精神与高尚人格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是因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要克服资源、环境以及其他各种瓶颈问题,只有走自主创新之路,除此我们别无选择。现在各大报刊、媒体都在讨论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自主创新。事情看起来很复杂,但是,只要我们回顾王选同志所走过的科技创新的道路,体验他的科学精神,我们就能体会自主创新的全部含义。只要我们像他那样去做,自主创新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王选同志曾经提出,搞科学技术一定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一流原始创新的学术,“立地”就是要让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他一开始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就是“顶天”的,因为照排机在当时国外也只有一代机,二代机和三代机都还在探索实验阶段,而王选却跳过了二代机和三代机,直接研制四代激光照排机。他设计的方案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参数)描述汉字笔划特性的方法,而这在当时看来就是“异想天开”,绝大多数人甚至有些权威人士都表示怀疑,王选同志却坚信这个事业是一定能够做成的。在一片质疑声和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他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攻关,最终取得了成功。当他的激光照排机研制成功以后,又迅速地将其转化成产品推向市场,这其中的艰辛我是了解一些的,甚至牵涉到人与人之间非常复杂的关系,但是他走过来了,而且他们的产品占领了国内99%的报业和90%以上的书刊出版物,包括海外华文报刊80%以上的市场。从80年代中期走到现在已经20年了,但形成产业仅用了几年的时间,王选同志的激光照排技术成就了我国一个巨大的产业,也成就了方正这样一个非常优秀的企业,为我国高新技术走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道路,也为真正的自主创新做出了最好的阐释。王选同志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呢?我认为,有这样几点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第一,对科学的热爱和激情。报纸上很多文章都谈到他说过的一段话,他说,“一个献身于学术的人,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生活,必然失掉常人所能享受的一些乐趣,也会得到常人所不能享受到的不少乐趣。”他说,这是他的导师对他讲的,后面的一句是他自己加上的,即“也会得到常人所不能享受到的不少乐趣。”这种“乐趣”我也是深有体会的。就像他讲的,名誉也好、地位也好,都不能够带来真正的快乐,只有为一个科学上的问题,长期思考得不到答案,某一天躺在床上突然想到了解决办法,立刻起身把问题解决了,这个时候所享受到的那种愉悦是无法形容的。只有投身于科学实践的人,才会有这样切身的体会,才能够得到这样的享受。在北京大学,他最早也是住时间最长的地方我是很熟悉的,就是在一个非常破落的院子里,只有11平方米的一间小屋,他常常坐在一个小板凳上解题、思考,他的主要科学成就是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王选同志就是这样,一旦确定了目标,就狂热地、忘我地去追求。记得有一次国外一些诺贝尔奖得主到清华大学与学生们座谈,有学生问他们招研究生主要看重的是什么。好几位诺奖得主不约而同地回答:“激情”。我觉得,王选同志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首先就在于他对科学的热爱和激情。
第二、我认为,科学成就的取得还有很多科学以外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做一个好人。这一点我从王选同志身上得到了很多很多的教益,他也在很多场合谈到他的一些体会。他认为,在中国的国情下,要带领好一个团队,就一定要适应中国的文化和环境。我曾经听到他非常生动地描述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总负责人奥本海墨,他是美国杰出的物理学家,个性极强,他可以在老师讲课的时候,站起来说,你讲得完全不对!走到前面去,把黑板上的字全部擦掉,然后写出自己的见解来。王选认为,像他这样的人到中国来是不可能取得成就的。只有像
邓稼先先生那样,遇到他的人,马上就会感觉到他是忠诚可靠的,他从来不想自己,他想的都是别人,所以别人才愿意跟他合作。王选非常钦佩邓稼先,而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他有一句著名的话,关心别人跟关心自己一样的人就是好人。我认为,正因为这样,他在北大方正计算机研究所里才能成为精神领袖,他用自己个人的这种人格魅力取得了大家的信任,并团结起这样一个团队取得了重大成就。
第三,从王选同志身上我特别深刻地体会到,要在科学上做出成就还必须具备好的人文素质。我知道王选同志对京昆剧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甚至收藏着我国第一部京剧的唱片。我记得两年前的春节前,他早早地通知我们说,如果你们来我家的话,我有一段最精彩的录像给你们看。当时吴老也去了,还有九三学社中央的几位副主席和我都去了。他就给我们放了他收藏了几十年的几位京剧大师的表演录相。我对京剧一点也不懂,他给我们放的那段录相,说实话,我也看不出有什么好,但是吴老懂,金开诚副主席也懂,他们谈得兴致勃勃。他们说,你看那一抬手,一举足,再高一点不行,再低一点也不行,只有那个高度才是最美。看了录相以后他们都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我觉得王选同志对于艺术美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而且还把这种体会贯通于他的科学研究中。他关于京剧中的“一招鲜”与科研中的“一招鲜”关系的著名论述,就是证明。王选同志作报告,我们大家都喜欢听,为什么?他不仅有自己的思想,而且他表述的方式很有特点。他写的文章都很短,但是他的每一句话,所提到的每一件事情,都会使人深受启发,大家都被他所折服。我觉得这些与他从中学开始所受到的很好的人文教育也有关系,他深厚的人文功底对他的科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王选同志重视学科交叉。他曾经说,我为什么能够取得这些成绩?有两条,一条就是有非常扎实的数学基础。他在北大赶上了一个非常好的时期,听了许多大师讲的基础课,打下了扎实的数学基础。另外一条就是搞学科交叉。毕业后,他选的是当时的冷门计算数学专业,使得他后来较易进入计算机技术领域。他在搞了两年硬件以后,又转向软件,即在上世纪60年代就既掌握了硬件也掌握了软件。当然这与他的夫人陈堃銶也有很大关系,在搞激光照排的过程中,他俩学科交叉,相得益彰,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有几次王选同志都很深情地跟我讲,其实在他的成果里,陈老师的贡献比他还要大。我记得在2000年北大与北医合并的时候,王选同志跟我讲:“北大与北医合并了,你什么事情都可以不做,什么副校长的都可以不去做,但有一件事情你无论如何都不要放弃,你一定要去抓学科交叉。”我听了他的话,在北大校长办公会上,我就提出,有一件事情我自告奋勇,一定要去做,我来组织成立一个学科交叉中心。在他的鼓励下,这个中心成立以后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
第五、他非常关心爱护青年人。这是有口皆碑的。在高层政治协商会上,他好几次提出建议,要给优秀青年科学家一个安定的环境,看准了人,就给足钱,不要去干预他们,让他们安心去做研究。现在方正的几个年轻学术骨干,都是他看准的,而且他确实独具慧眼。搞彩色照排的肖建国,当时是个非常基层的年轻人,王选同志认定他一定能够出最优秀的成果,果然不到两年时间他就搞成了彩色照排,还有几位方正的年轻骨干都是他看准以后扶持起来的。他在56岁时就承认自己已经过了创造高峰,应该说不如年轻人了。因此他把许多重要事情都放手交给年轻人去做,自己甘当他们的铺路石子。王选同志经常针对现在社会上浮躁的学风作坚决的斗争,他有几个讲话非常生动,他以自己为例,说:“我38岁站在科研最前沿,却是无名小卒;58时,成为两院院士,但是在两年前就离开了设计第一线;到现在68岁,又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但已经远离学科前沿,靠虚名过日子。”他有一段非常著名的关于“名人与凡人”的论述,他的意思是说,如果我是没有做出成绩的凡人,人家就叫我老王,现在我取得了成就,人家就叫我王老。他很不习惯别人抬高他,他对院士的炒做也非常反感。我想,他的那些广为流传的名言,对我们这些后人都是很好的鞭策。
王选同志一生所走过的学术历程和科学道路,他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崇高人格,是我们一生都读不完的“大书”。九三学社作为一个以科技界为主的参政党,在国家实施自主创新的战略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重大历史责任,要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就一定要学习王选同志,像王选同志那样做人做事。
第二方面的感受,是王选同志在九三学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王选同志自1995年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以来,始终关心九三学社的事业,关心九三学社广大成员,而且利用自己著名科学家的地位,在九三学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面旗帜,能够产生很强的凝聚力。据我所知,很多人就是看到九三学社有像王选、黄昆这样优秀的科学家才加入九三学社的,这种无形的力量是难以估价的。他的这种形象,他的这种吸引力,他的这种榜样力量,对九三学社来说,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会持续发挥作用。我知道,世纪之交,我社曾经开展过学习王选的活动。后来我到各地去考察,在地方组织召开的座谈会上,我多次听到我们的社员讲,通过学习王选同志的活动,更加了解了九三学社,更加体会到九三学社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我想这就是王选同志所发挥的无形作用。
王选同志对九三学社工作是非常支持和关心的。尽管他后来得了重病,但是比较重大的活动,包括很多次主席会议,都抱病参加,并经常给九三学社的工作提出很好的建议。他十分关心我们的社员。我记得2003年开政协大会时,社宁夏区委的宋晓华委员跟我谈起,他的爱人得了肺癌。我告诉他,王选同志也是肺癌,在治疗方面有很多经验,你可以和陈堃銶老师联系。后来他们取得了联系,王选夫妇热情鼓励患者与疾病作顽强的斗争。一年后,患者的病灶扩散,王选夫妇又帮助从国外购买一种新药,这种药很贵,每个月要1万多元,宋晓华担心费用承担不起。王选夫妇不仅记着什么时候药快吃完了,什么时候该把药送过去了,而且每次送药都要附上一封信,劝慰她不要在意费用,费用由我们来承担。王选同志与宋晓华同志的爱人连面都没有见过,关心他,只是因为他是我们的社员。王选同志对社员的这种关心,真的有好几次让我感动得流下眼泪。大家都知道,1995年王选同志当选副主席,是准备接吴老班,这也是众望所归。但是后来他生了重病,他与吴老等极力推荐我,最终由我担起了重任。开始我真的是心里没底,但是王选同志多次鼓励我,勉励我。他说:“你一定能做好。”有的会议他没有参加,但是他将我的讲话拿去看,很认真地阅读,并且多次专门来鼓励我,肯定我讲得不错。2003年3月,他担任了全国政协副主席,我担任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记得非常清楚,那天我们在政协大会九三学社界别驻地开常委会,会前,他把我拉到一旁,对我说:“有一件事情我要跟你沟通一下,现在我们都担任了国家领导人的职务,据我所知,我们出去的时候,都要布置警力,包括交通,以后我们要遵守时间,如果我们晚一点,就会给人家整个一个系统造成很多麻烦,所以我们说好的时间就一定不要轻易改变。”3年过去了,在参加每一次活动时,我都会想到王选同志的叮嘱,并按照他的话去做。王选同志是这样悉心,他甚至考虑到每一个细节,他不是考虑自己,而是考虑到社会,考虑到别人,也是考虑到我们九三学社的形象。
我还记得,在我们提出了人才强社的战略后,他马上就表示肯定。更使我感动的是,在开第二次全会的时候,他下了相当大的功夫,把当年获奖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列出了一个名单交给我,作为发展对象,其中列在第一位的就是中国科技大学年仅35岁的潘建伟教授。他对我说,我可以断定,他一位顶尖的科学家,我们要赶快去发展他。后来潘建伟教授加入了九三学社,他的科研成就果然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承认。我觉得王选同志心里真的是装着我们九三学社的,他对我的工作,对九三学社的整体工作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这些都深深地铭记在我们心里,值得我们永远缅怀。
第三方面的感受,是王选同志与病魔作斗争的那种顽强精神
确确实实,他的病是很重的,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本身的免疫功能比较差。他50年代得了一次大病,60年代得了一次大病,其实都与他的免疫系统有关系。他得了肺癌以后,由于免疫系统的问题,可以想象他是多么艰难、多么痛苦,我想换一个人大概早就不行了。但是他始终充满信心地与疾病作斗争,令我们协和医院的同事们都非常感动。跟他讨论他的病,好像是在讨论别人的事情一样,非常理性与冷静。有很多人还给他找偏方,他总是说,我相信医学,相信科学。他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他说,现代医学发展非常快,自己充满了信心,只要能够挺下来,就会有新的药物不断地研制出来。整整5年的斗争,多么不容易!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医学发展还是不够快,我们最终还是没有留住他!在我看来,像王选同志这样的病人是非常非常少见的,他对疾病的态度,是真正科学家的态度;他与疾病进行斗争的精神,是真正伟大的人格精神;他对待死亡的态度,是真正唯物主义的态度,那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
在王选同志离开的日子里,陈堃銶老师说,我总结王选的一生,我想来想去,就是8个字:“半生苦累,一生心安。”是的,王选同志的一生,没有享过一天常人所说的那种清福,他一生都在苦,一生都在累,但是他走得心安!他为人民、为我们的科学技术事业、为我们国家和民族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他死而无憾了!我们今天缅怀他,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但是我觉得,这些还不够,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要把王选精神化为我们的实际行动,像王选同志那样做人做事,用我们的实际行动,用我们九三学社未来的辉煌成就,来告慰王选同志不朽的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