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一院民建会员 李海丽
革命圣地延安,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的地方,是新中国的摇篮。它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红色底蕴令无数爱国者魂牵梦萦、心驰神往。“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当年著名诗人贺敬之回延安时,激动得写下了如此诚挚的诗句。多年来,红色的延安强烈地吸引着我,奔赴延安、感受延安的愿望时常牵动着我。今年暑期,作为一名民主党派成员,我有幸参加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组织的中青年骨干培训班,终于来到了这个我向往已久的地方。
短短的两天,我们先后踏访了枣园、杨家岭、宝塔山等革命遗址,参观了党的七大会议和延安文艺座谈会旧址,以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领导人的旧居。驻足在革命先辈工作居住过的窑洞前,观望那简陋的建筑、简单的陈设、那些平凡中蕴藏着伟大的遗物,想象着峥嵘岁月中革命先驱过着简朴的生活、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宏大气势,感受到了他们“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从容淡定,崇高的敬意油然而生。正是在那里,毛泽东写出了《论持久战》等大量有远见卓识的政论文章,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道路,让中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也是在那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也正是在那里,毛泽东和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有过一段被时人誉为“建立民主政治宣言”的著名谈话—延安“窑洞对”!
政界认为“窑洞对”和“隆中对”一样历久弥新,是古今相映的两段历史佳话。 那是一次怎样的谈话?居然能同三国时期诸葛亮的“隆中对”相媲美?
熟知近代历史的人,几乎无人不知民主人士黄炎培,他是中国民主同盟会的首任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创始人。1945年7月1日至5日,为促成国共双方恢复商谈,促成团结,创造和谐,他和褚辅成、冷僪、左舜生、傅斯年、章伯钧六人,受中共邀请,离重庆访问延安,受到了毛泽东、朱德、林祖涵、吴玉章、周恩来等接见和热烈欢迎。在延安期间,他们亲身感受到了根据地边区政府的民主氛围,看到了古老中国的未来和希望。从延安回到国统区重庆,一向谨慎稳健的黄炎培,十分兴奋,友朋纷纷来问,应答不暇,故闭门谢客,很快完成了《延安归来》一书,书中描写了这段精辟的窑洞对话。“有一回,毛泽东问我感想怎样?我答: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在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黄炎培说:“这话是对的,只有把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每个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个地方的人,才能使得地地得人,人人得事,让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这就是发生在延安窑洞中、为政坛学界所颂扬的关于“兴亡周期率”和“民主新路”的所谓“窑洞对”。
作为中国民主同盟会的首任主席以及民主建国会的首要发起人,黄炎培在《延安归来》中盛赞共产党的政策和根据地的形势,认为自己的延安之行“如坐春风中”,在重庆产生了强烈反响,使民主人士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此后,各民主党派相继成立。民盟之后成立的有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九三学社、中国农工民主党、致公党、台盟、民革等,为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抗战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民主人士的努力下,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给人们带来了和平、民主的曙光。但国民党政府逆时代潮流而动,撕毁了“双十协定”,准备发动内战。他们在经济上疯狂掠夺,使国统区民不聊生;政治上坚持一党独裁,制造 “校场口惨案”、“下关惨案”、“李闻惨案”等一系列惨案,召开伪国大,镇压民主运动;军事上发动对解放区延安的进攻......所有的一切,使国民党政府民心尽失。与之相比,解放区一派欣欣向荣:土地革命如火如荼,整党整军有序开展,生产建设热火朝天,人民革命热情高涨......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各民主党派在血与火的严峻考验中彻底清醒,其政治主张和政治立场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同情和倾向中国共产党转向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认为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建立新中国事宜的时机已成熟,于48年4月30日,发布了《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其中第二条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此口号一经发出,立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各民主党派、著名无党派民主人士纷纷热烈响应,表示愿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彻底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由此揭开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新篇章。
转眼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今年是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60周年纪念和“政治交接”宣传教育之年,60载沧桑砥砺,一甲子春华秋实。“五一口号”提出60年以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奋斗,共同经受考验,共同赢得胜利,无论形势如何变化,无论遇到多大困难挫折,始终做到自觉接受共产党领导的政治立场不变,与共产党亲密合作和同心同德的政治态度不变,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奋斗精神不变,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民主党派和共产党真正做到了主席毛泽东和邓小平所提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没有延安窑洞的灯,哪有祖国的东方红?没有当年延安的“窑洞对”,哪有今日亲密的多党合作?......
当纪念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60周年的今天,不要忘记我们是怎样从艰难的过去走到了现在。在时事纷繁、复杂多变的时候,我们需要更加冷静思考。为推动多党合作事业不断巩固发展,各民主党派要重温“五一口号”发布前后的多党合作的光辉历史,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与中国共产党“荣辱与共、肝胆相照”的优良传统,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需要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搞好政治交接,坚定接受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切实提高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能力和水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与中国共产党一道再谱团结奋斗新篇、再创合作的辉煌。
枣园依在,杨家岭犹存。在延安窑洞前遥想当年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情景,归来后参加政治交接教育和纪念“五一口号”发布60周年活动,对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有了深刻的理解,精神上受到了鼓舞,信仰上得到了充实,可谓受益匪浅。延安之行,对我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不断提高政治把握和参政议政能力、合作共事和组织协调能力将会有很大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