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蓝色的羊绒衫映着清烁俊朗的面庞、犀利敏锐的语音,记者面前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一个典型的知性女性形象。
从做基础研究到做管理,柯杨说自己的人生体验丰富许多,观念发生改变、视野为之打开,对很多东西,包括之前自己神圣化了的科研,都有了重新定义。“原来做研究,视野的固化和窄化造成了自己的孤傲,科研最原初的目的可能是一种兴趣需求,但现在你还需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你还需要关注人本身。”“而当我自己的视野打开,我对很多东西开始感兴趣,我觉得有读不完的书,人文、社会……”也正是基于自己的成长体会,柯杨开始了对医学教育的反思和改革医学教育的尝试,“对北京大学这些学业拔尖的孩子们而言,知识的学习根本不用过多关注,他们是那么聪明、可爱,上进心强,”柯杨总在想,“未来将走向医学岗位的他们还缺什么,高等教育将能够给他们补充一些什么?”科研出身的柯杨习惯了探究。
医学教育最不应该那么枯燥、无趣儿,最需要的是对社会的理解和人文精神的强化,没有人文精神的医生怎么面对一个个危急的病人和痛苦中的家庭?事实上,很多时候,医生一个温暖的问候和一句充满安慰的鼓励,会给病人带来无限的动力。而今天不良的医患关系恰恰与医生不善交流有关。在柯杨看来,学校最需要给年轻人的是爱心。“一代医学大家最需要的是对社会和人类博大的爱,而爱心的铸就需要环境的创设,教育工作者一点一滴示范和具体生活中的体验。”
于是,作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常务副主任的柯杨开始在自己的岗位上实践,她大声地倡导、说服自己的领导团队,她也经常走向课堂,直接和大学生们对话;关注生动的校园文化营造,推动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活动。
自述在少年时代和人文、社会科学并不亲和的柯杨,今天,入迷地阅读,尽可能地和人类优秀的精神世界对话。柯杨说,从科研到管理,伴随着自己生命的丰盈和成长,而最终是教育带来的莫大的价值感激发自己主动的反思和探究。
(统战部摘自人民政协网 2009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