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口腔医学专家、口腔医学教育家、我国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病理研究室郑麟蕃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11月2日14时50分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90岁。
郑麟蕃教授于1919年10月30日出生,山东黄县人。幼年家境贫寒,在青少年时期曾经边工作边读书。1938年凭借坚强毅力和勤奋攻读,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公派留学,就读于日本东京齿科大学。1941年毕业后,曾任朱砚农医师诊所医师,1943年7月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牙医学系,先后任助教、讲师。1952年,郑麟蕃参加了九三学社北京医学院小组,1956年九三学社北京医学院支社建立,主委胡汉升,郑麟蕃任口腔系小组负责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参加了1964年12月21日~1965年1月4日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他是第七、八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五次党代会代表,他还曾多次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和北京市卫生科技先进个人称号。曾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口腔专题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常务委员,世界卫生组织预防牙医学科研及培训中心主任、中丹生物学-口腔病理学项目主任、国际儿童基金会口腔分项目主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科研-口腔卫生”项目主任等。是第三届中华医学会口腔科学会主任委员,第四届中华口腔科学会主任委员和第五届名誉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副总编辑和《现代口腔医学杂志》总编辑, 1990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郑麟蕃教授在60年代后主要专注于科研工作,他用显微X线和偏光显微镜查明龋齿的再矿化存在于病变的全过程中,并指出再矿化是龋齿的修复机制,此一成果曾获全国医药卫生大会奖(1978)。他在牙周病学方面,针对严重系统病死亡者,取其牙颌部位,观察其病理组织变化,发现牙周组织中存在有多种营养不良性退行性变化。此一结果曾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78)以及巴西第四届国际牙科大会荣誉奖章(1979)。在口腔黏膜病方面,80年代初即将重点放在白斑与扁平苔藓两种疾病上,“口腔扁平苔藓和白斑的超微结构研究”获医药卫生重大成果乙等奖。1985年获卫生部重大医药卫生科研成果乙级奖。
郑麟蕃教授才智聪明、勤奋好学,知识面广。解放初期编写了在我国口腔医学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口齿疾病》,1957年卫生部指定郑麟蕃教授为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第一批教材《口腔内科学》的主编,1963年参加制定口腔科学10年规划。他主编的教材和著作有《口腔内科学》、《口腔病防治学》、《系统病与口腔》(1978,获北京市奖)、《口腔组织病理学》(1989,第二版,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口腔病理学》(1994,获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和《中国口腔医学发展史》。译著有《牙体牙周组织病理学》和《口腔医学基础》,在专业学术杂志上发表科学论文100余篇。
郑麟蕃教授早年从事口腔内科临床工作,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经常参加院内、外的会诊工作,由于他观察仔细、分析精确,使许多疑难病例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他还曾为外国领导人诊治口腔病痛,为祖国带来莫大的荣誉。郑麟蕃教授从195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招收博士生,为我国培养了文革后首批博士研究生。1990年获北京医科大学“桃李奖”的光荣称号。
郑麟蕃教授为人诚恳正直、光明磊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热爱党,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虽久病卧床,仍以乐观的态度努力与病魔抗争。郑麟蕃教授的离去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尊敬和热爱的师长。他的逝世是北京大学及我国口腔医学事业的重大损失,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九三学社北京大学第二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