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脂肪”转变成肌肉,让满身肥肉的胖子成为一个“健美先生”?
2008年底,美国《科学》杂志评选出2008年十大科学进展,其中一个是“棕色脂肪”的工作过程。国内一些媒体转译的内容如下:“好的”棕色脂肪可以燃烧“坏的”白色脂肪,为身体产生热量,甚至可以将“好脂肪”转变为肌肉。
这条消息让身为肥胖人士的我不禁欢呼雀跃,可以毫不费力地减掉自己这身膘一直是我的梦想,只不过网上的资料太简单,为了我、为了和我一样深受肥胖之苦的读者朋友,还是找专家详细了解一下。
“好脂肪”之说,缘于误解
“在医学专业领域,没有‘好脂肪’,‘坏脂肪’的说法。而且,《科学》杂志评选出的2008年十大科学进展的英文原稿里面也从未这样说过。”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与病理生理系徐国恒教授说。
至于大众所谓“好脂肪”,“坏脂肪”的说法,徐国恒教授解释,在医学领域,脂肪是指一种组织学概念,是构成哺乳类生物体的组织类型之一,由脂肪细胞构成。脂肪组织分为两类:白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它们只是功能不同,没有好坏之分。
“烧掉脂肪”,确有其事
没有好坏之分?不是说它可以燃烧“坏的”白色脂肪么?我还期待它能在我身体里大显身手,可徐国恒教授的话给我泼了一盆冷水:“成年人体内几乎没有成型的棕色脂肪组织!胎儿和新生儿含有棕色脂肪组织,主要分布于颈部、腋窝、肾脏和肾上腺的周围。但是,在出生后数月到一年内人类的棕色脂肪组织很快消退。”
“但棕色脂肪组织的确可以直接‘烧掉’脂肪。”徐教授笑着说,棕色脂肪细胞只有很低的ATP酶活性,甘油三酯在线粒体内氧化代谢产生的能量,只能以热能的方式直接释放,而不形成含高能磷酸键的通用能量货币ATP。而白色脂肪细胞却将机体暂时用不完的糖类、脂类、甚至包括蛋白质类能量供应物质转化为甘油三酯储存起来,以备后用,让你越来越胖。
不过,长期生活在寒冷环境下的人,以及某些体内产生过多肾上腺素的病人,体内会产生少量的棕色脂肪细胞。近来还发现,正常人的白色脂肪组织中可能含有少量棕色脂肪细胞。和人不同,鼠类动物终生都有棕色和白色脂肪。
看来,要想让我体内的棕色脂肪发挥作用,我得去南极呆一段时间或者变成一只小白鼠,这我都不喜欢,我还是暂时胖着吧!
棕色脂肪,与肌肉更“亲”
和烧掉白色脂肪一样,棕色脂肪细胞能转变成肌肉细胞,让不少的人对棕色脂肪啧啧称奇,也对其充满期待。
然而,徐国恒教授却告诉记者,在原始的论文里只是说缺乏PRDM16时,原本该分化成棕色脂肪的细胞却呈现肌肉细胞的特征,而没有提到成熟的棕色脂肪细胞可以转化成肌肉细胞。他解释,PRDM16是细胞里的一种蛋白质,PRDM16刺激棕色脂肪的分化,然后维持棕色脂肪细胞的形态,但目前还不清楚这种蛋白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研究人员认为:棕色脂肪细胞和肌肉细胞来自共同的祖先细胞。”徐国恒说,“这是这项研究最大的意义所在,它打破了科学界长期以来的思维认识:白色脂肪细胞和棕色脂肪细胞来自相同的祖先细胞。而这项研究发现,从亲缘关系上,棕色脂肪细胞与肌肉细胞更亲,与白色脂肪细胞反而没有原来想象的近。这在发育生物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才是这项研究被评上《科学》2008年度十大新闻的理由,而不是所谓的‘好脂肪’之说。”
徐教授毫不客气地批评国内一些媒体说,国内转译过来的新闻,过度渲“好 脂肪”和“坏脂肪”及其减肥前景,基本上忽视了该项研究的本来意义。
《科学》杂志只是在新闻稿的最后部分,对这一发现的前景提出了展望,认为这一研究将来可能会为治疗肥胖症提供新方法。例如
激发体内存在的棕色细胞燃烧脂肪。这从科学原理上讲没有什么问题,但其要用于肥胖治疗却依然很遥远。
用它减肥,还遥不可及
那么未来有没有可能将身体的白色脂肪都换成棕色脂肪?这样机体将会把脂肪直接燃烧掉,转化为热能释放出来。这对我们这些肥胖者来说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可以大吃大喝却不用担心肥胖!我正沉醉于自己的幻想中,徐国恒却说,如果真是这样,吃下去的脂类都不受节制转化为热量释放出来,人的全身体温可能会因此明显而且持续地升高,后果难料。另一方面,鼠类动物体内终生都有很多棕色脂肪存在,但如果喂养过量的食物,仍然不能阻止肥胖。更重要的是,只有棕色脂肪而没有白色脂肪的人,将难以在体内储备足够的甘油三酯等能量物质,以备餐间、夜间、饥饿和运动之需,会面临更严重的生存问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副主任医师常翠青也说,肥胖是各种各样的因素参与形成的,甚至和基因相关,但最根本的问题是: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因此,减肥的关键是控制饮食。
“肥胖是一个与饮食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考虑到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背景,在中国对肥胖问题的关注要点应该在于全民教育和预防控制,即合理健康控制饮食和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期望既能大吃大喝少活动,又不发生肥胖,是难以实现的,那一天不会到来。”徐国恒说。
看来想减肥的我,明天还得早起,最好少吃点东西,从家里跑步到报社。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省了车费,还能减掉我身上的肥肉,真是一举三得!嗯,明天行动吧!
新闻缘起
近日,美国《科学》杂志公布了该刊评选出的2008年十大科学进展,其中在对细胞重新编程“定制”细胞系方面的进展名列第一位。
《科学》杂志负责评选的编辑罗伯特·孔茨说:“当《科学》杂志的作者和编辑们着手挑选今年最大的科学进展时,我们关注的是那些能够解答一些重大问题的科学研究,比如宇宙如何运作,以及那些为未来新发现奠定基础的科学研究。”
《共享科学》栏目将从中选出老百姓关注的科技成果进行解读,让读者和我们一起及时去领略科技的巨大魅力。
专家连线
合理饮食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
记者:从医学专业角度看,脂类物质应该是一个大的概念,公众可能对这一概念存在误解?
徐国恒(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与病理生理系教授):体内的脂类物质,统称为脂质,主要包括细胞膜的磷脂成分,血脂成分包括血液中的甘油三酯、胆固醇、胆固醇酯等,以及脂肪即存在于脂肪细胞内的甘油三酯。公众有时候会将所有的脂类物质如血液中的脂质,都理解为脂肪。但从医学专业角度,只是把脂肪组织细胞及其所含的甘油三酯才称为脂肪。记者:这些不同脂质本质上是一样的么?
徐国恒:不管是血中或者是脂肪组织中的甘油三酯,其化学本质都是一样的,均是由脂肪酸和甘油组成。甘油三酯含有脂肪酸成分,而脂肪酸又分为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动物油和乳类、热带植物的油如棕榈油和椰子油,含有较高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非热带植物的油主要含不饱和脂肪酸,并且不含胆固醇。高胆固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记者:那我们平时应该多食用哪些脂肪好呢?
徐国恒:从饮食控制角度看,长期摄入含有较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这类食物通常含有较低的胆固醇),有利于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和预防冠心病。从这一角度讲,这些植物油有时被通俗地称为“好脂肪”,而动物油则被认为是不好的。但是,社会上流传的植物油比动物油含有更多的对人体有益的物质的说法,有明显夸大的成分。可以说,油脂类食物的最重要功能是提供能量,人们基本上不需要从油脂里摄取其它必需的营养成分,依靠普通饮食生活的人,不会发生某种特定脂类如脂肪酸缺乏症,也不会发生发育方面的障碍。
记者:现在的一些快餐食品,如炸薯条、炸鸡块等,是不是对人体健康有影响?
徐国恒:人造黄油、油炸速食如炸薯条和炸鸡块等是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的快餐食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摄取太多反式脂肪酸会导致心脑血管病增加,影响儿童发育。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立法严格限制加工食品和快餐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中国以后也会制订这样的立法或标准。
(统战部摘自北医新闻网)
注:徐国恒是无党派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