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第六医院康复科主任姚贵忠医生
他每次进行医疗查房时问住院医师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还能为患者做些什么”。
1987年,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才刚刚开始,从长期以来的国家分配向双向选择和自主就业过渡。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的姚贵忠在可以填报的10个志愿中,只填了1个——精神卫生研究所。他说:“实习过医院的所有科室之后,我只想做一名精神科医生。如果这个志愿得不到满足,做其他哪一科的医生都无所谓了。”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执著,他终于如愿以偿,留校成为了一名精神科医生,而且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这二十多年来,姚贵忠医生结合精神科的特殊性,认真学习、勇于实践,在精神康复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了将精神卫生知识传递到千家万户,1997年7月,姚贵忠医生和几位同事一起创办了国内第一份直接面向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属的科普月刊《精神康复报》。报纸的内容包括专家知识讲座、精神卫生政策资讯、国外信息介绍、病人康复体会和家属护理经验交流等。
当医生是内行,办刊物却是外行。而且几位编辑都是兼职工作,报酬低廉。一开始,姚贵忠医生与同事们跑印刷厂,骑着三轮车拉报纸、分 装、送邮局,还要亲自组稿、审稿、校对、发行,用去了大量业余时间,而姚贵忠医生却乐此不疲。报纸的发行量从每期5千份发展到近2万份,目前已经在全国300余家精神病专科医院内部发行,绝大部分是免费赠送的。姚贵忠医生还主持“编读往来”栏目,每月从几十封读者咨询信中选择回复一封,刊登在《精神康复报》上。
创刊10年来,报纸的影响力已经深入人心,很多患者和家属已经把每月阅读《精神康复报》作为他们的精神食粮,从中获取知识和力量。同时,姚贵忠医生还主编了两本精神疾病的综合科普书籍《精神疾病康复文集》(40万字)和《世界因你而改变》(12万字),撰写了《精神分裂症咨询》(11万字)。他的书不仅理论结合实践,实用性强,而且在书中真挚地表达了对患者的同情与理解,很多读者为之落泪,并作为康复过程中的枕边书。还有很多患者拿着书,专程从祖国各地赶来找他看病。
精神康复的目标就是帮助患者回归社会,但我国的精神病院管理模式并不能满足患者康复的需要,而社区康复机构又不健全。为此,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和北京市大兴区精神病院领导的支持下,姚贵忠医生从2001年开始,将两家医院的优势互补,在“大兴区精神疾病农疗康复中心”创办了北大六院精神康复基地,旨在探索精神疾病的新型康复模式。康复基地位于北京南郊,路途遥远,工作条件相对简陋,十几个工作人员中的大部分是在当地聘用的。尽管困难重重,但姚贵忠医生不畏艰苦,带领大家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2004年姚贵忠医生到哈佛大学进修一年,将美国先进的康复理念带回到康复基地,规范了各种康复训练的程序。经过几年的实践,康复基地已经初步培训出了较为专业的精神康复队伍,他们的优质服务也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普遍认可。而北大六院康复基地也已经成为了国内精神康复领域令人瞩目的奇葩。
为了培养更多的精神康复专业人员,姚贵忠医生的带教意识非常强,时刻注意启发年青医生拓展自己的临床思路。在查房时他总会先让主管医生提出自己的建议及理由,然后再加以点评,所有在康复科工作或实习的医生们对这一点均深有感触。虽然在工作中要求严格,但工作之余姚贵忠医生却非常平易近人。他像一名家长,当大家遇到困难时他总会伸出援助之手,大到借钱买房,小到夫妻间的争吵都会向他诉说,而他也会不厌其烦尽最大努力给予帮助。在姚贵忠医生的带领下,他的工作团队齐心协力,为精神康复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姚贵忠医生在承担繁重的医疗、教学、科研和科室管理工作的同时,还为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属奉献爱心和精力,主动做了很多似乎是本职工作以外的事。
精神疾病不仅给患者本人造成痛苦,也使整个家庭陷入常人无法想象的灾难。然而,由于精神卫生知识的匮乏,家属常常陷入恐慌,延误了治疗时机,甚至有人求神拜佛,使病情持续恶化……。
姚贵忠医生从1996年11月开始,在医院里为患者家属开办了精神疾病知识系列讲座。他自己组织讲课内容并亲自主讲。讲座每周一次,每次2小时,8讲一循环,主要介绍常见精神疾病的症状、药物副作用的观察、家庭护理及康复的注意事项等知识。为了方便家属前来,讲课时间定在每周日下午4点-6点,课后还进行集体答疑。从那时起,他就没有了“大礼拜”,无论寒风酷暑,每周日他都要骑着自行车,准时来到医院为家属们讲课,直到回答完最后一位家属的提问才锁门离去,到家时经常已是晚上七点多钟了。讲座很受欢迎,参加人数越来越多,一般是40-50人,多时70-80人,窗台上、讲台边都挤满了听众。面对家属们期待的眼神、听着他们热切的提问、看到他们得到答复后露出的满意笑容,姚贵忠医生充满了欣慰和成就感。
在家属们的鼓励下,姚贵忠医生连续主讲了5年多的讲座。此后,他又组织医院的年轻医生们轮流讲解,一直坚持到现在,累计听讲人数已经超过万人。2003年,卫生部发起了“爱心驿站”精神疾病家属教育项目,将姚贵忠主编的讲座教材推广到全国100余家精神病专科医院。
在临床医疗上,姚贵忠医生为患者考虑得特别多。在多年的临床医疗工作中,他长期坚持认真负责的查房制度。他每次进行医疗查房时问住院医师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还能为患者做些什么”。精神疾病患者的药物治疗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为了避免患者出院后因为吃不起药物不得不换药,导致疾病的复发,姚医生不会只追求在院内治愈或好转而选用特别贵的药物,而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选择合适的治疗,在用药的选择上也尽量为患者减少经济负担。有一次一名外地患者找到姚贵忠医生要求住院治疗但只有5000元(住院押金要求10000元),姚医生亲自和住院处进行了电话沟通,最后这名患者顺利住院。入院后姚贵忠医生在查房时,主管医生建议给患者服用一种药物治疗,但这种药物治疗费用对患者来说比较贵(每天大概花费100元),姚贵忠医生说:“就算他吃这种药有效,你考虑过他出院以后家里能承受这么贵的药费么?”后来姚贵忠医生给该患者选用了一种相对便宜又有效的药物,一个多月后患者就痊愈出院了。这种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服务的精神让人赞叹,也值得广大医生学习。
姚贵忠医生努力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得到了领导、同行和患者的广泛赞誉。在此期间,他获得过3次医院个人优秀奖,4次医德医风奖,还获得过北京医科大学优秀教师奖、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全国先进个人奖、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奖、北京市医德标兵。面对种种荣誉,姚医生显得很平静,认为只有更加努力工作才能对得起这些称号。
(统战部摘自北医新闻网)
注:姚贵忠是九三北大第二委员会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