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每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北京团均安排一次在人大会堂对中外记者公开的全团讨论会。此次讨论会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刘忠军代表医疗卫生行业发言,主题为“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应注重实效”,具体内容如下:
温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个求真务实,鼓舞人心的好报告。“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也是一个阐述系统、深入,指导性强的纲领性文件。对这两个报告和纲要我完全赞同和拥护。然而,方向和纲领有了,还需要具体落实,才能真正实现“十二五”规划所制定的各项任务。作为来自医疗卫生行业的代表,我想结合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就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谈几点看法和建议:
1、医疗卫生工作的运行应紧紧围绕医改的主要目标并在运行过程中注意调动和保护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十一五”期间的问题时,明确指出了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的现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在提到加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时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和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建设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行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格局”。因此,我们在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过程中应当努力挖潜并合理利用现有优质医疗资源,并扎实地推进分级诊疗制度。但令人担忧的是,目前有些做法与上述目标并不协调。比如,有些地方正在要求三级医院全面开放周末节假日门诊。我觉得这样做不够妥当。从表面上看,周末开放门诊会在一定程度上方便病人到大医院就诊,但从实质上并没有真正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因为认真分析一下我们会发现,群众看病难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就诊难,而是看高水平的专家难,患上疑难重症得到及时诊治难。以往有些医院部分开放周末门诊的实际情况显示,周末就诊者以轻症和常见病患者为主。周末开放门诊给三级医院带来的巨大压力是使已经超负荷工作的医务人员进一步增加额外负担,同时医院的运营成本大幅增加,这样做并不利于公立医院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医改的方向和目标应当是引导常见病患者逐渐向社区医院和一、二级医院分流,而不是越来越多地涌向大医院。至少不应当用行政手段推行三级医院全面开放周末门诊的做法。
2、对医院和临床学科的评价与审核应注重诊疗水平和工作效率。
目前在对医院和临床学科进行评价与考核时,规模、装备、学科门类及诊疗项目等指标所占的权重仍相对较大,在一定成度上鼓励了一些医院和临床学科盲目扩大规模,追求数字,互相攀比,而轻视了内涵建设。从本质上说,医疗机构最核心的任务和目标无疑是提高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对于三级以上医院,疑难重症的诊治与研究更应当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对医院,尤其是对三级以上医院及临床学科的评价体系中,能够反映医疗安全、医疗质量、诊疗水平和诊疗效率的指标(如:诊断符合率、治愈率、手术合并症发生率、手术病例平均用血量、收治疾病疑难程度、门诊及住院病人次均费用、平均住院日等)应当占有更大权重。以有效遏制医院和临床学科盲目扩大规模的表面化发展,着力推进医疗技术的实质性进步与创新,以及临床医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3、逐渐完善和稳步推进医生多点执业制度。
“完善和推进医生多点执业制度,鼓励医生在各类医疗机构之间合理流动和在基层开设诊所”的政策已经被写进了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我认为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大进步。然而,各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很不平衡,各个医疗机构的实际状况也有较大差别。因此,医生多点执业制度的施行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探索和研究。一哄而上很容易造成混乱和偏差。建议在初始阶段务求慎重,先进行试点,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再根据实际运行情况逐渐、稳步地推进。
以上所讲的三点中心内容只有一个: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应注重实效。
(北医三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