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下旬的一天,阳光灿烂,因冬日无雪显得很温暖。侨联常务副主席陈淑华、新归侨贾彦兴和统战部长王军为再次拜访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老师。还是那套上个世纪60年代老式楼房,里面有邓稼先铜像,有老将张爱萍书写的“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条幅、旧式沙发、普通的书桌……一切都让我们感到亲切。陈设依然和邓老师在世时一样。
许老师早就在等着我们,大家一见如故,只是这次多了一位小青年,是从法国回来的新侨。早在电影《邓稼先》播出后,他就对侨联同志说,他被许老师这辈人的非凡之举深深地感动着,所以希望我们有机会带着他去拜访许老师。的确,我们每次到许老师家,都会深深被她的真诚所感动。她见到这位年轻的博士,知道其来意,表示感谢,并询问名字、所学专业、电话号码……并一一记在小本上。每次去探望许老师,她都会让我们了解到很多感人故事,比如“四川汶川地震”,她说邓稼先当年所在的九院就在绵阳,于是她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说起她第一次去绵阳的种种经历和感受,我们国家如何建设、保护这个地方,汶川地震后依然屹立在原地,真令人欣慰。
许鹿希,这位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德珩和著名核科学家居里夫人的弟子劳君展的女儿、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北大医学部博士生导师,她在大家的心目中永远是一位和蔼可亲、朴素端庄的老师。邓稼先从1958年至1986年的28年间,全身心地投入“两弹”的研发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因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邓稼先逝世后23年里,许老师为他编了文集,写了传记……而在他们结婚33年中,分离28年,她一直坚持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岗位上,为学校兴旺发达贡献她的力量。在我们谈到明年是北医百年华诞时,她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材料、旧照片和图片,让我们代转给征集校庆旧照片、珍贵资料的宣传部门。她仍然是那么认真负责地做着每一件事。她的真诚不断感动着大家,当宣传部傅老师拿到资料、图片以及从电子邮件传来的照片时,也无比感激,并拿了她整理好的北医近期报刊和她的一本精装笔记本,让侨联同志送交许老师。医学部侨联委员、公教部王老师说,我和我的研究生早就想去探望许老师,看看这些真正的无名英雄,但一直没找到机会,我们也是一群曾经被邓、许的事迹感动得泪流满面的年轻人(看电影、电视……)。
近来,《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热播,收视率很高,许多同志看过后深受教育。电视用不小篇幅再次展现邓稼先这位“两弹元勋”和夫人许鹿希教授令人难以忘却生命之灿烂、信仰之圣洁和品格之纯净的楷模。
(北大医学部侨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