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8日电(记者陈芳、周婷玉)“医患是天平的两端,公立医院就是天平中间的那根支柱。”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玉村8日举着一张《医药卫生事业之“三字经”》说,“医患和谐,要念好病人、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各自的‘经’。”
——医疗机构
“看好家,守住门”:刘玉村说,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机构,就在老百姓的家门口。现在这个“家”有了,看家人没有,基层人才缺乏,而人才培养需要过程和周期。县医院要起到“龙头作用”,要守得住一部分需要住院的病人,这样就可以减少病人外出就医,减轻大医院的压力。
“容得下,照顾好”:大医院的建设也要跟进,能满足大病、疑难杂症患者的就医需求,最重要的是“照顾好病人”。他强调,“照顾”不仅包括医学上的治好病,还包括精神上、心理上的抚慰。“医患关系中医生从来都是主动的一方,承担主要责任,做好了患者都能理解。”
——医务人员
“招得到”:国际上医务人员平均薪酬是社会平均工资的3至5倍,而在我国仅高出社会平均工资的18%。刘玉村说,因为执业环境、职业待遇等原因,现在医学院都很难招到一流的高中毕业生,长此下去难以与国外竞争。
“培养好”:“医生不仅要有高智商,而且应有高情商。”刘玉村说,医学教育除了技术外,也要强调人文精神和沟通技术的教育和培养。
“留得下”:一些医学生毕业后,不是去“卖药”了,就是出国了。刘玉村说,这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使医学生乐于从事临床医学。
“用得上”:“同是一个医学院毕业,你在三甲工作就是三甲水平,在卫生院工作就是卫生院的水平。”刘玉村说,我国需进一步完善医学继续教育,完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医生水平提高了,医院差距就小了,老百姓选择就多了。
——病人
“懂常识、有知识”:刘玉村说,公众要有健康生活常识和意识,知道如何预防疾病;如果患病了,则应掌握疾病的相关基础知识。
“别太急、信其是”:“现在整个社会都急躁,‘温度’太高。”刘玉村说,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希望病人别太急,理性看待疾病的治疗过程和就诊条件等。同时希望病人能信任医生,“尽管队伍素质良莠不齐,但没有医生不想把病人治好。”
刘玉村表示,他将会一直保留着这张“三字经”,每年用不同颜色标明各项工作的状态、进展,绘制出一张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预警图”。
(统战部摘自新华网 2013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