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6日下午,民盟北京大学医学部委员会一支部、三支部的13位盟友一同来到宣南文化博物馆,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老北京”文化之旅。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统战部王军为部长应邀参加了此次活动。
宣南文化博物馆坐落于长椿街,前身是“京师首刹”长椿寺。2002年宣武区政府投资近2亿元将院落中的数百户人家搬迁并重新彻底修缮后,于2005年开始对公众开放。目前博物馆共有悠悠宣南、宣南士乡、革命先驱、梨园胜景等八个展厅,集中展示了宣南文化随着历史变迁逐渐形成演化成为北京市井文化并传承至今的历程。
通过讲解我们了解到,北京城的前身“蓟城”就在此间,是周武王给黄帝后裔的封地。后于1153年金朝迁国都迁于此并命名为“中都”,开启了北京建都的历史纪元。至明朝永乐年间,南城设“廊房”安置商铺,并在宣武门外设立宣南等三坊。后人逐渐将这片区域统称为宣南,泛指今宣武区辖地一带。清朝定鼎中原后,宣南地区成为国人进京公干、求学、经商驻足之地。在这里形成了以书馆、报馆、会馆等为代表的士乡文化,以大栅栏、菜市口商圈为代表的商业文化,以牛街、天桥为特色的市井文化和民族风情。在这里不仅留下了纪晓岚、康有为、李大钊、陈独秀等700多位历史名人的生活印记,也留下了公车上书、天桥八大怪等许多传奇故事。在这里孕育了内联升、王致和等百年老字号,还形成了天桥、厂甸庙会等民俗盛事。盟友们一边听着讲解、一边细细观看展厅中的实物,不知不觉间已经重新绕回到入口处。大家在这里驻足讨论,分享各自的心得体验。也许只是巧合,博物馆的院落呈“回”字形。然而博物馆丰富的展品、浓郁的北京特色的确吸引着来访者们细细回味。
夕阳西下,我们“老北京文化”的探访之旅即将结束,讲解员小李将我们送出大门。道别的时候,感觉我们刚刚访问的不是一所博物馆而是一个普通平常的北京人家。我想,每座博物馆都是有性格的。这所宣南文化博物馆恰如一位在胡同里土生土长的老大爷,看上去貌不惊人聊起来一肚子故事。我在心中与他拱手作别默念道:宣南,我还会回来的!
(民盟北医委员会 陈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