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简介
    • 部门概述
    • 主要职责
    • 统一战线图片展
  • 党派团体
    •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 中国民主同盟
    • 中国民主建国会
    • 中国民主促进会
    • 中国农工民主党
    • 中国致公党
    • 九三学社
    •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 中华归国华侨联合会
  • 党外知识分子
    • 两院院士中的统战人士
    • 民主党派中央委员
    • 民主党派市委委员
    • 民主党派区委委员
    • 其他社会任职
  • 民族宗教
    • 民族
    • 宗教
  • 人大政协
    • 现任政协人大名单
    • 历任政协人大名单
  • 荣誉榜
    • 集体荣誉
    • 个人荣誉
  • 学习园地
    • 政策法规
    • 基本知识
  • 办事指南
网站旧版| 北京大学| 北大医学部|
  • 部门简介
    部门概述
    主要职责
    统一战线图片展
  • 党派团体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中国民主同盟
    中国民主建国会
    中国民主促进会
    中国农工民主党
    中国致公党
    九三学社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中华归国华侨联合会
  • 党外知识分子
    两院院士中的统战人士
    民主党派中央委员
    民主党派市委委员
    民主党派区委委员
    其他社会任职
  • 民族宗教
    民族
    宗教
  • 人大政协
    现任政协人大名单
    历任政协人大名单
  • 荣誉榜
    集体荣誉
    个人荣誉
  • 学习园地
    政策法规
    基本知识
  • 办事指南

统战动态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2005
  • 2004
  • 2003
  • 2002
统战动态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2005
  • 2004
  • 2003
  • 2002
> 统战动态» 2014

两会之声(十八):全国政协委员柯杨:医改进程应得到更理性通俗...

发布日期: 2014-03-11

 

  医疗体制广义上包括与健康相关的各方面制度设计,其中最核心的是医院服务体制与医疗保险,也可将这两方面简单划分为医疗服务的“供方”和“需方” 。我国医疗体制转型本质上是改革计划经济模式的一个渐变的过程。体制问题,百姓难懂,却直接感受,还会全民评判。目前,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全社会形成共识显得更加重要。

  因此建议,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主导,媒体到位宣传、行业广泛参与、医院深入科普、争取大众支持,各方协作,系统解读和宣传医改:

  1.在宣传中,避免不通俗、不明晰的空泛口号。 “让医疗服务回归公益性”就是最具误导性的一句口号。公益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义:公益是指公共的利益,多指卫生、救济等群众福利事业。对此,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政府强调医疗的公益性,是强调医疗不可以全面市场化、不可以牟取暴利,要有体制机制制约;百姓爱听公益性,是误将公益性与“免费医疗”挂了钩,因此期望值超高;而医院对公益性的认识是医疗行为中无法有收益或收益不能保证医院生存的活动,如运营的亏损、救灾、教学、科研、对口支援等公益性的活动等。在模糊理念的引导下,目前医疗体系中出现任何问题,人们都可以轻松地用一句“医院必须回归公益性”概括之:改革要等着“公益性回归”;医疗效果不满意的原因是“医院缺乏公益性”;出了伤医事件原因是“医院还没有实现公益性”……总之,在改革进入需要长期探索、逐步改进的新阶段,这样空泛的口号往往导致政府主导的进一步改革急功近利,不可持续;民众对医改已有的进步不领情;医院和医务工作者被严重误解,把出现的所有问题怪罪到医院身上,怪罪到医务人员身上,使医患关系进一步恶化。这样的舆论环境非常不利于改革的继续深化,冲击了全社会长期共同努力的耐心。

  2.对改革的大方向、目标和已形成的格局在宣传上要鲜明。纵观全球医改风潮,政府投入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公益性的体现。在医疗投入上,各国政府采取不同方式。由于政府财政主要来自税收,因此即便政府投入,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免费医疗”。多数国家或通过投入医保“补需方”,或投入医院“补供方”,或两方面都给予不同程度的投入。在我国,几轮医改的大格局是政府以“补需方”为主(建立全民覆盖的医保)及适度“补供方”(例如,对基层医疗的支持和对三级医疗的公益性补偿等)。应该说,这样一个大格局基本符合国情,既保证了国家的承受力,又可避免国家“全包”带来的各种弊病。

  3.对改革的成就要充分肯定。2009年改革最大的进步就是建立全民覆盖的医保。几年来,我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人数已超过12.8亿人。虽然医保在体制机制上、在资金的管理使用上仍然有不少需要调整改进之处,全民覆盖的保障体系缓解了低收入者和农民的医疗压力,初步体现了政府主导下的医疗公益性、公平性。

  4.对进一步改革的难度和时限性要敢于承认。下一步的医改除了政府对基层和三级医疗公益性补偿如何加大并且细化,以保证医护人员体面生活,也需要尽快通过试点去探索之外,目前两个难点一是三级医疗网络尤其基层医疗的建立。如此才可能对不同疾病形成分类分层分工的预防、诊疗、康复,也才可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缓解看病难与贵,缓解医患关系压力。二是医院合理的收付费机制的建立。这两条的实现均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基层医护人才的培养和岗位吸引力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策配套有关。而医院收付费机制的改革难在医护劳动的量化上,既鼓励积极性又不趋利是世界性难题。医院怎样合理“挣到”医保的钱,同时保证自己的生存和服务质量,需要通过更科学的量化指标,需要改变医院服务模式,需要多部门配合自下而上的探索与试验。

  总之,加强共识才能凝聚人心,才能通过多方长期不懈的努力,实现医改大目标。

(本文为柯杨在全国政协小组会议上的发言)

  • 电话:82802966 82802300
    Email:bytzb@bjmu.edu.cn,bytzb2300@sina.com
    邮编:100191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