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1月10日,民盟北京大学医学部委员会一支部和二支部联合组织了一次颇具历史感及人文气息的活动,组织20余名盟员参观“观复博物馆”。
观复博物馆位于北京东南郊,马未都先生为创办人,1997年向公众开放。作为国内极具知名度的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有两大特色:一、与传统博物馆相比,展览多为开放式,强调人与历史的沟通,突出传统文化的亲和力;二、作为亲和力的体现,除了文物器具之外,观复博物馆还有两间猫舍,养了不少肥嘟嘟的、或卧或行动“观复猫”,犹如瓷器的点彩一般,给历史的厚重平添了几分活泼生趣。盟员们参观过的博物馆虽多,仍对此次较为特殊的“历史之行”充满期待。
车至城郊,一片旷野之中,引入眼帘的是一座灰色宅院,墙上攀满爬山虎。时至金秋,叶作金黄或绯红色,在秋风中飒飒摇动,让人先自心生欢喜。入门后,一个偌大的中庭,阳光透过高大的梧桐树下,斑驳了整个院子。右侧和前方就是著名的观复猫舍,几十只肥猫懒洋洋地在吊床上睡着,引得大家萌心大发,凑在窗前拍个不停,真想捉一只抱在怀里。
博物馆主体是一座两层的建筑,共分为瓷器馆、家具馆、工艺馆、油画馆和门窗馆。在讲解员的引领下,首先参观的是瓷器馆。陶瓷馆展出的瓷器,按照年代陈列,从三代以上,到唐、宋、辽、金、元、明、清;从素朴的陶器到汝、钧、官、哥、定;从青花到粉彩,各种美轮美奂的瓷器静默不语,却在无声中诉说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的传承。博物馆最体贴的设置是所有瓷器都架空陈设,瓷器底部放置了一面镜子,便于大家欣赏底部的章刻。同行的盟员中暗藏懂行的大家,基础医学院的张卫光老师和特邀嘉宾刘宝树老师,给大家点评瓷器年代和鉴别要点,比常规讲解更加活灵活现,让这些高高在上的展品,一下子变得亲和起来。
接下来参观的是家具馆,家具馆分6个展厅,陈列了明、清珍贵家具共100多件,有造型洗练、线条流畅、比例匀称明式家具;有装饰华美、做工精细、富于变化的清式家具。展厅按照家具的材质划分,设红木家具展厅、紫檀家具展厅、黄花梨家具展厅、鸡翅木家具展厅,并设有古代书房“渠清书屋”的实景陈列。在家具展厅中,大家第一次看到古人用的宝宝椅,和现在的宝宝椅样式基本一致,也有一根横木防止孩子掉下去。看来,爱护幼子之心,古今无有不同啊。只是,古人是否能想到,今天我们这些“后代”,科技发展,生活理念已大大改变,如今要通过这些流传下来的器物,重新体会祖先日常起居中无处不在的“德行”“静美”?但祖先还是应该会为我们这些后代自豪的,毕竟我们在创新科技的同时,仍然未忘来到这里,放空内心,补上这一课“生活的艺术”。
之后,大家又陆续参观了其他展厅。不知不觉,一上午的时间过去了,美物欣赏了不少,内心沉静许多,真是娱目娱心。离去的时候,看见院子里的那面“文字墙”,方正谨肃的“观复”二字格外突出。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器物固美,美在外;通过此行,我们重拾了匆忙中,常会遗失的“审美”之心。此后当记,观复此心,时时自省。
(民盟北医委员会第一、第二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