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2017年4月,国务院出台《加强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对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进行了部署,指出破除行政区划、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壁垒,因地制宜探索医联体建设。为更好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医联体作为新兴的医疗运作模式,是很好的抓手。各地紧锣密鼓地开展医联体建设,也是未来医疗行业的工作重点。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积极探索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病人不动,医生流动,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到专家的可喜成绩。
建议:
(一)加强政府主导
政府要顶层设计,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合理布局。规划布局时,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发展定位,激发医疗行业整体活力,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建立分层医联体,即省级疑难危重救治中心与省内各市级疑难危重症中心建立医联体,市级疑难危重症中心与各县级三级医院建立医联体,县级三级医院与镇、乡、村医疗机构建立医联体,形成树干到树枝再到树叶分布医疗保障网格,而不是都要一干子扎到底的模式,层级清新,职责就会明确,减少跨省市县乡看病的奔波,避免无序就医。
(二)建立紧密型医联体
医联体建设是当前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分级诊疗的探索,松散型是主要形式,松散型医联体由于未打破原有所有制关系和资产属性,各机构间在人员调配、利益分配等相对独立,其联合稳定性和可续性较差;紧密型医联体优于松散型医联体,实行人财物的统一管理,通过绩效激励,便于落实大医院指导基层医院预防康复为主功能,实现预防为主,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及治好病的目的。
(三)信息建设是桥梁
目前我国建立的各种模式的医联体,多为松散型,存在成员单位信息系统互不兼容、诊疗信息不能互通共享,医疗质量和检查结果标准不能均值化,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资源纵向流动,发挥有效的支撑作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四)医疗保险支付改革
现行医联体成员的医保支付总量互不相干,严重影响资源共享。为做好分级诊疗,落实首诊在基层,应通过医保付费制度的改革,区域医联体内部成员单位医保整体付费,不限制居民到区域外就诊,避免医疗不足现象,实现医联体各成员间建立稳定的利益平衡机制和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全方位推进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服务。医保支付制度杠杆,即撬动供方医疗机构间行为,同时也对首诊在基层的居民报销比例提高,引导需方有序就医。
(五)创新基层人才培养机制
由于待遇低、职业发展前景狭窄,基层卫生机构不但难以吸引卫生人才,更难以留住卫生人才。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是强基层重要措施。我们社区工作的医务人员人事关系在医院,工作地点在社区,与现在四川宜宾、安徽安庆等地“县招乡用”的灵活用人机制相吻合。需要进一步创新基层人才建设灵活机制,为基层医生提供学历层次提升和拓展培训机会,探索适合基层职称评聘程序及绩效激励政策,使他们安心社区服务,留住人才,提高基层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