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生活方式改变,恶性肿瘤发病率增长迅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恶性肿瘤治疗花费已经占政府卫生支出的五分之一。由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显著地区差异,不同地区临床机构对恶性肿瘤的诊治水平、康复照护水平、医疗保险覆盖程度等均会影响到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生存率以及死亡率水平。同样的卫生支出并未获得相同的健康收益,就癌症防控而言,建立全国恶性肿瘤诊疗大数据平台有助于评估国家医疗资源投入的效果,推动全国恶性肿瘤诊治规范化进程、减少不必要的卫生支出,避免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
201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并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推进基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的医疗健康大数据开放共享、深度挖掘和广泛应用。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国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中提到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强现有医疗信息的分析和利用,为制定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慢性病防治政策与策略提供依据。尽管国家从政府层面制定了健康大数据的建设策略,但目前由于不同来源数据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使之大数据互联互通应用的落地进展缓慢。
现状及问题:
1.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中国每年癌症新发病例数超过全球恶性肿瘤病例的1/5。同时恶性肿瘤为我国居民首位死因。据统计,2015年全国恶性肿瘤治疗费用支出高达2214亿元,占该年卫生总费用的5.4%,占政府卫生支出的17.7%。在2016年国家卫计委统计的我国30种主要疾病平均住院花费的前5位中,有3项为恶性肿瘤,胃癌平均支出超过2万元,在癌症支出中排名第一,由于恶性肿瘤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不规范诊疗现象较为常见,尤其在基层医院,该现象更为突出。随之带来的不必要花费进一步加重了医保负担。
以胃癌为例,我国胃癌患者五年生存率城乡间存在较大差异。最新数据显示,城市地区胃癌五年生存率为33%,而农村地区为25%。尽管针对胃癌的诊疗我国有全国统一的临床指南以及多个行业协会、医学团体制定的诊疗共识,但基于国家在地区间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的不平衡、临床医师诊疗水平、人才培养机制以及居民健康素养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临床指南及专家共识形同虚设,同时临床实践中缺少对于指南依从性的评价。即便在医疗卫生资源丰富的首都北京,其胃癌五年生存率在中心城区和远郊区之间、在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间仍存在巨大差距。
2. 目前,我国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体系,全国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处已经多达449家。但当前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处尚未监测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相关信息。而国外肿瘤登记处现已经开始监测诸如手术方式、放化疗信息、免疫组化信息等,通过全面的信息记录指导临床实践与患者管理。
3.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建立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实现医防结合,但落地进程缓慢。
建议:
1以胃癌为试点,建立胃癌诊疗大数据应用平台,共享患者发病诊疗数据及费用信息,可对现有临床路径效果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估和改进,进一步节省医疗卫生资源,同时为逐步建立全国癌症诊疗大数据平台提供建设经验与参考依据。
2 建立保护患者隐私等数据安全性的规章制度,从国家层面为不同医疗机构建立胃癌数据共享机制提供政策支持。
3基于大数据平台,建立恶性肿瘤规范化治疗的评估体系。由国家牵头,建设医疗质量与控制信息化平台,实时评估不同地区、不同诊疗机构间胃癌诊治规范化情况,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