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医学部现有归侨侨眷、台港澳同胞及眷属600多人,归国留学人员约有1000余名,侨联组织由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和各附属医院等12个侨联小组组成。医学部侨联的组成具有人数多,新侨增长快,知识结构高,社会影响大等特点。十几年来,医学部侨联在上级侨联和医学部党委的领导下,根据国家和北京市发展需要,结合学校中心工作,创新工作模式,积极有效开展活动。医学部侨联还一直继承并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新侨、老侨并重的工作原则,关心新归侨和留学归国人员,搭建平台、创新工作模式、提高凝聚力;与此同时,关爱老归侨,送温暖、凝聚侨心。近几年在新侨人才工作中搭建三个平台,发挥新侨优势,助力“北大医学”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得到学校的充分肯定和教职员工的一致好评。
一、主要做法
(一)搭建组织平台,让新侨在侨联组织中挑大梁
2016年,北大医学部召开了第六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选举出由15人组成的新一届侨联委员会,实现了侨联领导班子真正意义上的新老交替。药学院院长周德敏教授当选新一届侨联主席,黄河清、王培玉、林剑浩和鲁凤民教授当选为副主席。所有班子成员和委员们都是新归侨和侨眷,都是来自一线的教师和临床医生,平均年龄不到52岁,学历高、见识广,影响力大,号召力强,是一个能够代表新侨意愿、朝气蓬勃、坚强有力的新班子。换届以后,医学部侨联定期召开委员会议,学习和传达各级的重要文件,讨论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分工,组织实施。积极推荐侨联干部和归国留学人员数十人次参加党派和侨联各类培训班,不断提高侨联干部队伍素质。
(二)搭建展示平台,让新侨在学校发展中唱主角
新归侨和归国留学人员在学校本部和二级学院的班子组成中占90%以上,是学校教学、科研和医疗的中坚骨干力量和学科带头人。如何进一步发挥好新侨人才的优势,2013年开始,我们打造了每两年一届的“归国留学人员创新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组织各医院、学院的优秀新侨和归国留学人员代表进行主题发言,讲述自己的留学经历、回国初衷和感受感悟,介绍各自的研究方向、工作方法和取得的成就成果;邀请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现场进行政策解读和疑问解答,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归国留学人员的认可。此项活动沟通了政策、了解了侨情、解决了问题、凝聚了侨心。参加论坛的来宾和归国留学人员代表用“感受前沿高度、领略精英风采”的话语来表达他们参加活动的感受。
归侨侨眷詹启敏院士、周德敏、张毓、管又飞、林剑浩、林野、谢秋菲教授等还担任了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贡献力量。在中国侨联和北京市侨联的大力支持下,多位新侨人才入选中国侨联、北京市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成员。北京市侨联常委、原医学部侨联主席朱卫国教授2010年入选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成员、北京市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并获得中国侨联“创新人才奖”;2016年副主席林剑浩教授也荣获了“中国侨界贡献(创新人才)奖”;2013年张毓、王韵教授获得“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2014年韩晶岩、黎晓新、林剑浩教授荣获“北京市归侨侨眷先进个人”,侨联副主席黄河清教授荣获“北京市侨联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英国归侨周春燕教授、芬兰归侨谢秋菲教授荣获“首都新侨乡创新发展奖”;优秀归国留学人员、基础医学院院长尹玉新教授、三院院长乔杰院士所带领的团队都获得“创新团队奖”;叶新山教授获得“创新成果奖”;侨联委员王红漫教授课题多次获得“北京市侨联理论调研重点课题”一等奖等。
2017年黄河清副主席应邀参加“北京市侨联系统文化宣传暨首都高校侨联工作会议”,并代表首都高校做了“医学部侨联创新工作总结”的经验介绍。医学部侨联还定期参加每年举行的“北京市高校侨联中区片会”并发言。林剑浩副主席经常参加市侨联特聘专家会议,医学部侨联作为理事单位参加“海淀区侨界创新发展产业联盟”,并积极发挥作用。
(三)搭建服务平台,让新侨在社会中体现存在感
工作中,我们从三个方面入手,搭建服务平台,着力解决新侨和归国留学人员后顾之忧,让新侨在社会中体现存在感。
一是跟进服务贴心。争取学校对新侨和归国留学人员在工作安排、课题申请、生活保障等方面给予一定照顾;积极协调驻地侨联和相关单位解决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困难;积极为新归侨办理归侨证,享受相关政策待遇。近年来,由于政策宣传得力,先后为37位新归侨办理了“归侨证”,其中还包括两位院士。
二是组织活动暖心。定期组织新入职的归侨和归国留学人员座谈会,沟通情况、了解问题、介绍经验;组织开展赋有新侨特色的文体活动,感受侨联家庭的和谐温暖。从2003年起侨联一直坚持参加市侨联每两年一届“首都新侨乡文化节”系列活动,并在多个项目中获奖40余项。2009年乒乓球比赛中在新归侨梁戈亮的带领下,过五关斩六将,获得冠军,2011年获得乒乓球邀请赛第二名,2017年荣获第三名的好成绩。利用新归侨、侨眷老师的文艺特长,参加历届文化节的演出活动,并多次荣获二、三等奖,医学部侨联也多次获得“最佳组织奖”等。
三是服务社会献爱心。医学部侨联还充分发挥各附属医院委员们的特点,组织新侨和归国留学人员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走进基层社区、走进侨界群众、走进贫困地区。在服务社会、服务侨胞、健康扶贫和精准帮扶等活动中体现他们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存在感。比如:林剑浩副主席在市侨联做“骨关节健康知识讲座”,林大夫还参加福建、西藏等地的健康扶贫、精准帮扶等活动。
二、几点体会
(一)党委领导重视是做好新侨和归国留学人员工作的重要保证。北大医学部党委高度重视侨联和新侨、归国留学人员工作,党委统战部在侨联工作计划安排、具体活动组织、解决实际问题、走访看望慰问和工作活动经费等方面给予统筹保障,有力地支持新侨和归国留学人员工作的开展。
(二)侨联主动作为是做好新侨和归国留学人员工作的有效途径。新侨和归国留学人员除了有海外工作、学习、生活的经历背景,还有一个区别其他群体的显著特点就是有侨联组织。作为新侨和归国留学人员的娘家,侨联组织必须有家的温暖、家的担当,才能团结更多的新侨和归国留学人员,也只有通过主动作为、主动服务,才能彰显侨联组织优势。
(三)尊重主体地位是做好新侨和归国留学人员工作的要义所在。政治地位有保障、业务学术有交流、服务社会有途径,这是我们开展新侨和归国留学人员工作的三个主要方法和措施。工作实践证明,真正让新侨和归国留学人员挑大梁、唱主角、担重任,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发挥他们的优势与潜力,才能永葆侨联青春与活力。
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医学部侨联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凝聚力得到了空前提高,侨联真正成为“凝聚侨心、发挥侨力、集中侨智、维护侨意”的侨胞之家,并获得了多项荣誉。2007、2014年医学部侨联两次被评为“北京市侨联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荣获“全国侨联系统先进组织”称号,2013年“北京大学党派工作先进委员会”,2018年再次被推荐为“全国侨联系统先进组织”候选单位。
时代蓝图已绘就,迎风扬帆正当时。北大医学部侨联将在上级侨联组织和党委的领导下,在新侨和归国留学人员工作中,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奋力谱写新时代北医新侨篇章。
(北京大学医学部侨联 黄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