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1.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75%至少患有1种慢性病;43%有多病共存(同时患有2种及以上疾病)的情况。老年人群慢性病的共患现象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普遍性问题。
央视网记者走上街头进行采访,不少受访者表达了对于慢病管理的关注和期待。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主任医师刘梅林在工作中对此深有体会,为此,今年两会,刘梅林计划提出加强基层慢病管理体系及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她认为:“目前我们国家十分注重慢病评估管理体系的建设,但在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借鉴一些国际上慢性病管理已有的模式和经验,将老年人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体系建立好,还需要更多探讨。”
刘梅林表示“基层医院和家庭医生团队应该积极落实政府的举措,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基层医院和家庭医生团队能做好慢病、失能失智患者的管理,使患者得到优质医疗照护,将有助于吸引患者在基层就诊,缓解三甲医院老年人一床难求问题,使危重疑难疾病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此外,应加强老年人健康风险评估,及时发现老年人健康问题或隐患并进行健康指导,对不同风险的老年人进行分层管理,这样既节省医疗资源,又能解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刘梅林还观察到,部分慢病患者无论病情有无变化,通常是前往三甲医院、知名度高的医院就诊,由于老年人出行、就医面临各种困难,成为老年患者及家属的难题。“这一现象引发的思考是如何通过有力的医疗服务政策保障,通过完善医保、医疗报销政策,增加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及药品种类等,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如果能够把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就诊就可以解决他们的难题,一些病情稳定的慢病患者就不用每个月都往大医院跑了,很大程度上可以减轻老年慢病人群的就诊压力。”
此外,刘梅林还强调,要关注肥胖等慢病的危险因素。“血糖、血脂、血压之间互相有关联,往往一个胖人在这几个方面都存在问题。这些年倡导的‘三高共管’,无论是内分泌,还是心血管专业,选择药物时都强调综合管理,以遏制心脑血管病的进展,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这种管理需兼顾多种疾病、多种危险因素的互相影响,不能仅仅干预其中一个问题,而是应该做好综合防控。”
刘梅林呼吁,要加强慢性病医学人才队伍的建设,为基层慢病管理增添加实力。“2024年初,教育部建议医学院校增设“老年医学和健康专业”,是非常重要的长期规划。近期,我们还是应该根据卫健委的整体部署,通过加强现有基层医护人员培训、吸引更多的医学人才转型、鼓励医疗机构甚至是退休的医护人员到基层工作,以提高基层老年慢病诊疗管理能力。”
刘梅林认为,未来慢性病医学人才队伍的发展还应有更专业化的规划,建议能够建设一支专门从事老年慢病管理的队伍,有针对性地为老年人做好慢病管理。此外,充分发挥信息共享平台的作用,完善老年人的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动态跟踪管理,把老年人从疾病的被动治疗变成主动防控。
“我希望未来能通过完善分级医疗和转诊机制,切实提高老年人的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连续性,为老年慢病患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医疗管理服务,使我们的老龄化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刘梅林笑着说道。
(北医统战部摘自光明网客户端3月1日)
原文链接:你好,委员|刘梅林:加强基层慢病管理体系及人才队伍建设
https://m.gmw.cn/2024-03/01/content_13036756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