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形成与新质生产力需求相适应的人才与教育布局和机制,是新时代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医学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当前医学人才培养结构需要优化、培养质量有待提高、创新能力需要提升的背景下,进一步深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至关重要。
随着医教协同深入推进,各高校落实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要求,规范临床培训过程,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临床医学人才。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吴楠从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一、因“校”制宜,保障培养质量
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培养,各高校要提高思想认识,全面梳理并修订现有的管理制度,坚持科学的评价导向,系统制定配套政策,把握好专业学位博士实践成果形式和标准、临床培训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重点问题,促进博士培养过程中的科教融合、医教融合。建议教育部依法组织督导,对学位授予高校开展《学位法》落实情况检查评估,对贯彻落实《学位法》的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大力宣传,确保包括专业学位博士在内的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分类施策,完善培养模式
建议教育部在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创新试点,鼓励优秀的专业学位博士积极参加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为新质生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临床科学家培养后备人才。要落实教育部关于超常规培养急需紧缺人才的要求,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促进多种学科与临床医学学科的交叉融合,打造临床科学家培养新范式。要做好制度保障,开展本博或硕博贯通培养,完善培养方案,强化师资队伍,鼓励多学科交叉,鼓励高科技企业参与研究生培养过程,加强国际交流,为优秀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尽快脱颖而出充分创造条件。
三、强基固本,提升创新能力
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等部委设立针对临床问题或者临床转化问题开展的研究专项,鼓励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围绕实际临床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以解决临床实际需求或新型药械研发为目标,系统培养专业型博士的创新能力,形成与医学新质生产力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对于该专业技能型学位的学生,还是要以技能和实践能力为主要评价标准,避免主攻方向都往研究类聚集,在指挥棒和评价体系方面要有更好的适配性。
(北医统战部根据吴楠委员提案整理)